“这口油井因为供液不足,关井停产了18年。通过地质技术人员的科技攻关,今年年初这口油井被实施作业措施后,竟然重新复活,现在日产原油逾5吨,反倒成了一口高产井。”5月28日,正在文282井井场忙碌的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60号计量站站长赵广海向记者介绍。
据介绍,位于文95块北部的文282井于2002年10月建成投产,初期日产原油16.6吨,与文95-4水井构成“一注一采”的注采井网。但两年之后,该井因供液不足、能量枯竭而关井停产。这一区块的沙三下油藏陷入长期“沉睡”。
今年年初,该厂地质技术人员通过精细构造储层研究,按照精分层系开发的思路,制订文95块沙三下油藏整体复产方案,部署油水井工作量10井次,在文95块沙三下油藏重建“四注六采”的注采井网。通过对文282井所处地质构造精细分析,地质技术人员发现该区域由于断层遮挡形成构造圈闭,认为经过近二十年油水重新分异,目前剩余油富集。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原则,地质技术人员首先实施文282长停井再利用,最终使得这口“沉睡”18年的长停井重新焕发了活力。
有了成功的范例,文留采油厂树立“所有停关井都有潜力”的理念,组织地质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对每口长停井停产停注原因、注采历史、各小层动用状况、含水状况、关停后周围油水井注采变化等进行逐一分析评价,并结合地层地质状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对策。对具有较大潜力的水井,通过对应补孔、分注或间歇注水进行恢复;对潜力较大的油井,通过对应补孔、解堵或下泵直接恢复生产。
截至目前,该厂已恢复利用水井11口,日增注水270立方米;恢复利用长停多年的油井15口,日增产原油15.1吨,增产效果明显。“沉睡”井再利用为文留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靠路径。
图①:该厂文中开发室地质技术人员通过历史资料,对文65区块长停井外部环境进行现场勘查。
图②:采油工人对重新恢复生产的文95-28井进行日常维护。
图③:该厂60号计量站工人在文282井维护水套炉加热装置。
本报记者 贺德敬 通讯员 冯艳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