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打粮、打好粮,是俺一生的心愿,也是农民的希望,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
“三夏”时节,豫北大地满目金黄,麦香四溢……
6月6日,南乐县杨村乡许庄村的一块小麦试验田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汉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烈日蹲在即将收割的麦田里,手拿一根标有刻度的白色标杆,好像一位“阅卷老师”,正聚精会神地在“考场”察看。只见他拿着标杆给一株小麦量高后,小心翼翼地用一根红绳系在上面。
“现在是选种关键时期,这是选好的种苗。”他抬起头告诉记者。
这位面容黝黑的老汉并非农民,他是南乐县农业农村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濮阳市民兴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兴,被同行及家人戏称为“种子迷”,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他老王。
“我19岁参加工作后就一直与育种、选种打交道,对这一行当感情深,放不下了。2000年退休后,身子骨还硬朗,就自筹资金创办了濮阳市民兴种业有限公司,继续搞老本行——良种繁育。”王俊兴直起身,望着眼前300亩繁育基地即将丰收的良种小麦,布满皱纹的脸上漾起淡淡的笑容。
“老王可不简单!这些年,他亲手选育的小麦品种濮兴5号、民丰3号都通过了国家级审定,还有4个小麦良种通过省审。”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农业农村局副科级干部王爱敏介绍道。
“‘种地不选种,纯属瞎折腾’。看,这块地里种的就是濮兴5号,穗多、粒多、籽粒饱,今年亩产应该在1500斤左右,比普通品种要高出两到三成。”老王领着记者走到一块麦田旁介绍。
问起品种小麦选育的经过,老王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就拿濮兴5号来说吧,它由周麦16、豫麦49、周麦22选育而来。为了筛选优秀的亲本,要持续不断对成千上万株麦苗一株一株地仔细甄选,并将其表现和特点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选好并进行杂交配组后,这些种子会进行性状分离,人工挑选出分离后的优良种子进行播种,再经过一代代自交,直到选育出理想的种子。”
“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时间。”王俊兴薅起一穗套着半透明白色长方形纸袋的麦子,只见红色的标签上写着“濮兴5号”“轮选6号”,“这穗小麦是濮兴5号、轮选6号的杂交,这片地是二代小麦F2,不同品种的组合有700多个。一代有1000多个组合,一个组合做2000多穗,每个组合都有记录,从杂交种子的分离、选株开始,一遍遍筛选每一粒种子,经过至少5年的时间,优胜劣汰,优中选优,才能筛选出各方面都合格的‘优等生’。再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又要至少5年时间。一路过关斩将,才能通过省审或国审,中间有一项不合格,就被拿下来了。”
“为选育出‘优等生’,老王一年到头奔忙在田间地头,对几十万株小麦的抗病、抗倒、抗寒、高矮等情况,要一株一株地观察;上百个环节、成千上万组数据,一项一项记录。寒风中,双手冻得通红;烈日下,胳膊晒得褪了皮。遇到强降雨和大风天气,人们都是往家跑,老王却是往地里跑,观察小麦的抗倒伏等情况。”王爱敏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王经过10年艰辛探索,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是大地的丰收。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经过多次试验,濮兴5号表现优异——矮秆大穗、籽大粒饱、抗病抗倒、抗逆广适、增产稳产,较对照品种亩均增产5.96% ,不仅填补了濮阳市10余年没有国审小麦品种的空白,而且在黄淮麦区5省200余个县推广种植1000余万亩,亩均增产50至100斤。2019年,在周口市沈丘县,濮兴5号亩产最高达1665斤,创该县历史新高。另外,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9个抗赤霉病小麦品种中,老王选育的濮兴8号位列其中。
谈起为啥年逾七旬还如此拼搏在育种一线,老王随手掐下一个麦穗在手中揉搓着说:“刚开始想的也不多,就是想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乡亲们多打些粮食,多挣两个钱儿,过上好日子,所以,我的公司名字才取‘民兴’两字。后来,看电视、读报纸,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中国人的饭碗要装满中国粮。小小种子,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没想到自己干的这点事儿,还有这么大的意义!”
“瞅见地东头竖的那八个大牌子了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总觉得,总书记的话就是说给俺的!”手指着八个大字招牌,老王的话透着刚毅、责任和担当。
“多打粮、打好粮,是俺一生的心愿,也是农民的希望,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要素。通过良种选育,如果一亩地增加1万个麦穗,会增加25斤到30斤产量;每穗增加一个麦粒、千粒重增加1克,亩产量又会增加25斤到30斤。”说起选种、育种,老王激情澎湃、滔滔不绝。
“这是民丰3号,抗倒伏,8级风不会倒,11级风倒不了。这是民丰8号,抗锈病、抗冻。这是濮兴16号,矮秆、大穗、落黄好……”老王一边在麦田里行走,一边介绍着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如数家珍,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自豪中饱含着期许。
“王老师,俺是咱县元村镇西审什村的王玉坡,先给您报个喜:今年俺种的110亩濮兴5号又是大丰收,亩产1405斤!”
“好!好!前两天,周口沈丘县赵德营镇刘庄户村的姜海行报喜说,他种的濮兴5号今年亩产1644斤!”老王一边接听手机,一边脸上绽开了花。
“王老师,您可称得上是咱濮阳的袁隆平啦!”
“可不敢当!可不敢当!俺最多算得上是一辈子爱与种子打交道的农技员,或者说是一粒痴迷于选育推广优良粮食品种的‘种子’。”闻听记者称赞,老王连忙摆手,谦虚地嘿嘿一笑。
夕阳的余晖中,头戴草帽、手拿标杆弯腰忙碌的王俊兴,与金灿灿、沉甸甸的麦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田园风景画。
他,这位用责任与汗水把论文书写在田野大地,矢志把育种成果转化为粮食丰收、农民增收的老者,不正是一粒深深扎根于基层农村群众的农技推广“种子”吗?!本报记者 史瑞红 杨少军 许彩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