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接第一版)

打造“一流生态”

为创新发展开拓腾飞的空间

创新发展,离不开一流的环境。

2021年9月召开的濮阳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把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把“加快建设创新濮阳、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写进党代会报告,吹响了“科技起高峰”的冲锋号,打出了“创新成高原”的组合拳。

市委书记杨青玖强调,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厚植创新土壤,高水平打造“一流生态”,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

——完善统筹推进机制,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2021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并顶格配置领导力量,强化顶层设计,搭建高层级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常设议事协调机构,建立了市县联动、全市一盘棋工作机制,高标准谋划“十四五”专项规划,出台了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八条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一批夯基础、管长远、治当下的硬核举措,提供了强力制度保障。

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及时调整优化市科技局“三定方案”,增设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与未来产业等5个产业专业科,加强、优化了政府部门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筹建成立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坚持“小机构、大平台、开放式、服务型”定位,贯通“产学研用金服”全链条。

市委书记、市长躬身入局,率先垂范,带头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主持修订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办法,首次赋予科技创新10分考核分值,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增量提质纳入年度综合考评。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021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41.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06%。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县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设立科创型小微企业政府基金,供科创型企业无息或低息使用。

与头部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天使投资基金。目前,我市已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培育基金11支,规模40.92亿元。

发展创投风投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盛源集团拥有多项先进技术,前期苦于资金不足项目难以落地,引进中国石油投资5亿元,以及中原证券、中原农开、中原资产成立基金注资9亿元后,项目成功落地投产,市场前景广阔。宏业集团在生物基方面拥有成熟技术和项目模式,与省投资集团成功合作后,营收3年内有望增长2倍多。

——完善人才引育服务,培育多层次人才梯队。

制定《濮阳市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若干规定(试行)》及配套办法、“双招双引”23条措施,建立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出台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租购房补贴政策,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人、高层次人才33人,建成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7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个,现有上站博士后36人、出站留濮工作博士后16人。

依托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建设三维仿真培训中心,开展石化行业HSE、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仪表及控制等仿真实训,培养实用型化工技能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

一系列硬核政策措施,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原动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濮阳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了不竭动力。

聚焦产业发展

高质量培育一流平台和主体

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市坚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汇聚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

在产业链前端,注重“引”。抢抓河南省打造郑汴洛濮“氢能走廊”机遇,出台《支持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加强与大院大所、国内外高校合作,招引头部企业,建设氢能产业园,构建氢能“制、运、储、用”全产业链,全市工业副产氢基本做到能收尽收、能用尽用,打造全省重要的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在产业链中端,突出“建”。重点依托科技型企业,建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全市建有各类研发机构299个。2023年,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在产业链后端,做好“融”。首批设立10家产业研究院,其中1家获批省级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4家中试基地,其中1家获批省级中试基地。获批组建河南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零的突破。成立聚碳新材料产业联盟,包括生产企业、配套服务企业等成员单位32家。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近年来,濮阳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坚持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

以研发活动全覆盖为重点,支持企业自主研发。部署实施为期3年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增量提质“春笋行动”,加强科创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推动科创型小微企业从“种子”“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2021年,全市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4家,同比增长40.3%。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实现在孵企业379家。在全省率先推出科创型小微企业科技服务专员制度,从全市抽调精干力量39人,协助企业制定规划、申报项目、帮助解决难题。

以开放为途径,突破创新资源瓶颈。针对建市晚、没有本科院校、科研机构缺乏等实际问题,濮阳把着力点放在“借梯上楼”“借智借力”上。抓住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机遇,推动先进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生物基材料研究院纳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共建计划。依托河南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高校院所,携手张锁江院士等领军人才,谋划参与共建龙子湖智慧能源省实验室。引进浙江求是数理研究院共建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领域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和高科技产品研发。

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原则,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地创建离岸科技研发平台,“借地”开展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研发在异地、转化在濮阳”。中原石化与南方电网、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电西容等成立了新型电工材料和绿色电力设备创新联合体,研发的锂电池隔膜料和高端电容器膜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已开始量产。盛通聚源设立北京濮源新材料研究院,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开发非光气法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13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单体产能国内最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创新之树在濮阳枝繁叶茂,创新成果硕果累累。

立足新起点、着眼新目标,我市将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厚植培铸新时代濮阳精神,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阳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6-10 1 1 濮阳日报 c100038.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