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濮阳县

智慧农业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

智慧农业是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一体的一种高效、优质、低耗的精准生产模式,是资源性、生态性产业实现要素、技术、产品等可控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濮阳县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不断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年产番茄3500吨,产值4000万余元,带动周边20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增加6000余元,带动300余名群众就业,其中脱贫户与监测户43人,让农业搭上大数据的 “顺风车”,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

招引高新技术 提高土地“附加值”

县委、县政府引进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在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庆祖镇建设凯盛濮阳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140亩,其中现代化智能温室5万平方米、生产服务区5000平方米,配套建设了智能灌溉系统、雨水回收池、管护房等现代农业设施。产业园运用大数据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水、光、温、气、肥等生长要素进行智能化管控,可实现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自动化控制等世界领先的生产方式,种植出的番茄产量高、无公害,普通大棚只能挂果5至6穗,而通过智慧化数字化种植模式,无限生长型的番茄可以挂果30穗,产量是普通大棚的5至6倍,可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项目建成后,由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利用其打造的高端蔬菜品牌“绿行者”实行订单销售,全部销往香港、杭州、合肥等地。县委、县政府利用濮阳县食品园区积极整合资源,丰富番茄产业衍生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

创新益农模式 鼓起农民“钱袋子”

产业园通过“企业+农户”“村集体组织+农户”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展“租金+股金+薪金”的增收致富渠道,农户收入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变为“土地流转收入+村集体资产收益收入+劳务收入”,不断强化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富村强企、村企共赢”。推行流转土地收益模式,周围村集体流转土地租赁给企业,共流转土地170.83亩,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1300元;推行村集体经济收益模式,采取“产权股权归县乡,收益分红归村”模式,县政府通过统筹整合资金投资产业园,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每年村集体收益按投入资金的6%分红,每村收益6000元;推行劳务收益模式,周围群众到产业园通过务工获得工资性收益。近日,庆祖镇东辛庄村村民芦青娥像往常一样到产业园,准备给西红柿整枝打杈。“在这里干活儿真不错,不用出远门儿就能挣工资!一年除了有个把月的休棚期外,每个月能挣3500元。”芦青娥高兴地说。产业园通过构建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扩大人才效应 培育振兴“领头雁”

产业园以高新技术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才振兴战略。集聚高端产业人才。产业园内吸引并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远程信息分析和技术异地指导,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周边农民通过采摘、运输等方式了解智慧农业运行模式,深入学习如何建设和管理智慧农业项目,培养出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的高素质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符合智慧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农人”转型,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产教协同育人。产业园与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达成初步合作,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人才供给、具体实践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丰富了学院的培训方式,为农村的产业链升级和技术革新提供智力支持。截至目前,产业园共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基层干部300余人次。基层干部亲身体验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后纷纷表示,将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转化应用、新模式借鉴学习上狠下功夫,结合本地实际,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智慧农业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积极延链补链,运用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招引一批产品关联度高、产出效益高的企业,精心下好发展“先手棋”,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智慧农业的红利。庆祖镇将结合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高标准粮田等项目建设,继续联合河南水投集团,扩大辣椒种植基地规模至2000亩,辐射带动全镇种植大蒜7000余亩;积极对接有关部门,打造鲜切花种植基地和杏鲍菇种植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野玫香猪扩大黑猪养殖基地规模,特色养殖突破50万头,其中养殖肉羊20万只、生猪30万头,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韩惊涛 王游游 郑洪丽

2022-07-10 濮阳县 1 1 濮阳日报 c101537.html 1 智慧农业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