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工具,语言能力甚至成为衡量人才的基本尺度。学生虽然长期沉浸在汉语交际环境中,但是其语言能力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口语对话用词简单,缺乏富有文化意蕴的词语,短句较多,表达不够流畅;书面语用词浅显,语言平铺直叙,对细节的刻画不够生动形象,整体呈现出“流水账”的特点;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语言逻辑性较弱,重点内容不够突出。语言学家将这种语言现象命名为“语言贫瘠”,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学生现实体验不足、阅读积累缺失和网络语言干扰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存在语言贫瘠症状是客观事实,但不意味着不可消除。语言源于生活,脱离现实生活,语言便难以衍生,因此现实生活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奠定了根本基础。一个人的生活场域越广泛、生活体验越丰富,其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概率就越大,语言贫瘠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而有助于提升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反观当下学生,其生活场域狭窄,主要在家庭和学校,这严重阻断了语言吸收和输出的通道。当学生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吸收词语、修辞、逻辑等语言材料,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交际中组织构建属于自身的语言并在特定情境中表达出来,自然就会增加学生语言贫瘠的风险。总之,拓宽学生生活场域、丰富学生生活体验至关重要。
其次,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必不可少。阅读书籍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学生与外部世界的隔阂,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捷径。学生要主动进行大量的开放式阅读,这种阅读不能只局限于文学类书籍,哲学类、政治类等书籍未尝不可;也不能只局限于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同等需要。大量的阅读体验是为了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严谨的语言逻辑,掌握恰当的语言艺术。此外,需要运用说法拓展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为一种思想构建多种语言材料,并进行归类整理。这是一个知识产生联系的过程,也是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有目的性地收集相关专题语言材料,能够将许多无序的表达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特定主题的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学生的日常交际表达。
最后,广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网络语言,不可盲目使用。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客观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不可否认,网络语言丰富了语言的体量,但盲目滥用网络语言,反而导致交际的庸俗化和语言的贫瘠化。学生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缺乏一套适合自身的语言体系,并且组织语言和表达直观感受的能力不足,只能没有主观思想地人云亦云,进而减少或阻碍了原本适合自身的语言输出,甚至造成了邯郸学步的严重后果。表象上看,学生的语言能力被网络侵蚀了,实际上是被网络语言简单粗暴的思维侵蚀了,这种直白的思维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不愿意花时间精心雕琢语言。因此,学生需要了解网络语言本身的含义和特定的使用环境,坚决抵制具有“三俗”特征的网络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尝试对一些网络语言进行自我创新表达,避免网络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
虽然消除学生语言贫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个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现实生活,而非自我封闭;强化个人阅读积累,而非抵触阅读;理性对待网络语言,而非盲从乱用……久久为功,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