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种出好“钱”景

郁郁葱葱的果林环抱村居、红彤彤的苹果压满枝头、紫莹莹的葡萄挂满藤蔓……9月13日,走进开发区皇甫办马辛庄村,一幅环境美、群众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赫然映入眼帘。

“钱袋子鼓起来了,环境美起来了,这都是沾了特色种植的光。”看着一波又一波前往采摘的市民进入果园,果农马先顺喜上眉梢。

马辛庄村地处黄河故道,是典型的沙窝村,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在马先顺的印象中,以前没有种植果树的时候,每逢春秋季节,被风刮起来的黄沙就会笼罩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出一趟门,耳朵、鼻子、嘴里都是沙子,连吃饭都感觉牙碜。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小麦在收成好的年份亩产量300公斤左右,收成不好的年份亩产量还不到150公斤。

不甘于一直在穷窝窝里打转转的马辛庄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学习,终于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跨出了改变村庄环境、提高家庭收入的关键一步:全村种果树、发展经济林。

经过农业专家论证,马辛庄村的沙土地虽然不适合种植传统农作物,但种植的果树品种具有口感脆、品相好的比较优势。此外,马辛庄村位于市城区西郊,经济林一旦形成规模,前往采摘的市民自然络绎不绝。“就是这一创新举措,让马辛庄快速地驶上了幸福大道。”一直关注马辛庄村发展的开发区农业园区相关负责人称赞道。

1000亩、2000亩……仅仅几年时间,成片的苹果林、桃树林相继建成,独具特色的葡萄庄园应运而生,休闲采摘农业成为马辛庄村一张最亮的名片。

“现在到我们这儿采摘苹果是三块钱一斤,一亩地能产个四五千斤,收益还是蛮可观的。”趁着采摘的间隙,马先顺与前往果园走访的办事处包村干部胡立兵算起了“经济账”。

“不仅收入高了,环境还好了呢,每天都是鸟语花香。俺家邻居大娘开玩笑说,就冲吃饭不再牙碜了,也得活到一百岁。”马先顺的妻子插话打趣道。

走访过程中,胡立兵带来的这样一则消息让马先顺夫妻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了期待:皇甫办将进一步调整优质林果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普及植草改壤、限根栽培、联动冷棚、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着力将一个个采摘园的“农景”串联提升,变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力争实现“农景”变“风景”的跨越。

2022-09-14 本报记者 王金勇 通讯员 施民法 孔耀宗 1 1 濮阳日报 c104657.html 1 种出好“钱”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