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她总会禁不住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因是一名孤儿,她曾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但又庆幸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长大成人,从此和“民政”不再分离,为困境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她就是市善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张贵利。
“小时候,是党这位无私的母亲把我抚养成人。长大后,为党的事业服务义不容辞。”9月10日,和家人团聚,沉浸在中秋节欢乐气氛中的张贵利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慨万千。
儿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张贵利出生于濮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记事起,脑海里就没有母亲的印象,只有父亲和哥哥。那时候,张贵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生活过得很清贫。2002年父亲突然病逝,只有十一二岁的她更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
社会是个大家庭,不会落下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张贵利和哥哥同时来到了市社会福利院。
刚进入市社会福利院的时候,张贵利并不太适应。
“推开门的一刹那,我吓得不敢动弹,因为好多孩子要么肢体残疾,要么智力有障碍。看到这一切,我都快崩溃了,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照看我们的阿姨搂着我说:‘孩子,不要怕!他们是上天送下来的天使,很可爱。同样,你也是一个漂亮的天使,我们都是你的妈妈,会加倍地爱你。’”张贵利回忆道,当时的她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市社会福利院就像黑暗里的灯塔,照亮了自己前进的路。
在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被张贵利亲切地称之为阿姨或叔叔,他们细心照顾着她的情绪,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特别是几天后要送她上学的消息,更是重新燃起她对生活的希望。
“我躲在被子里哭得稀里哗啦,因为我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但是父亲去世后,我不敢说,以为这辈子都和学校无缘了。”张贵利说,当年,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给她买了床上用品、日用品,还亲自给她铺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
“那一刻,我读懂了生活的温馨和美好。我开始贪婪地读书,开始睁大眼睛打量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叔叔阿姨们用宽大的臂膀和温暖的怀抱,抚慰着我孤寂的心,让我沐浴着爱与阳光,快乐成长。”谈起在市社会福利院的生活,张贵利的眼眶湿润了,言语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长大后乌鸦反哺奉献爱心
9月4日,张贵利在开发区华安办筹备组兴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一沙一世界 共度中秋节”主题活动,与困境儿童聊天、摆沙盘,了解其内心世界。
9月8日,华龙区孟轲乡东城花园社区开展“盛世梨园 喜迎中秋”活动。张贵利早早就来到社区,忙活着布置活动现场。
…………
今年中秋节前夕,张贵利每天都特别忙碌,不停地策划、筹备、组织开展一个个公益活动。
“每次举办活动,她都是主要策划人。急难险重的活儿,她全包了!”同事张淑凤这样评价张贵利。
2010年,张贵利考上大学,进入北京民政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系(后更名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学习。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她不但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她又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濮阳,在市民政局领导的帮助和介绍下,应聘入职目前所在的社工服务机构,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开展专业化社工服务。
凡事因为热爱,才会那么执着。 张贵利说,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孩子点燃人生希望,给予他们逐梦扬帆的微光,感觉自己生活得才有意义,才无愧于党和国家的培养。
那是一个失独家庭,在山西领养了一个孩子,但是由于监护人身体原因,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还遭受家庭暴力。张贵利和同事了解情况后,一遍遍地家访、校访,使孩子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今年4月,孩子情况又有所反复。张贵利和华龙区民政、司法、妇联等部门的人员又不厌其烦地走访,最后终于把孩子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成功解除其与监护人的收养关系,并送其到市社会福利院生活。
“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以及长大以后的他和他以后的幸福生活。”张贵利说,如今,自己已经有了小家庭,也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一切都与党和政府的关怀分不开。
“把党比作母亲,对我来说一点也不为过,也是一名成长在社会福利院孤儿的心声。生活在党这位母亲的怀抱中,服务社会、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感到很快乐,并且这种感受永远激励着我奋勇前行。”张贵利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