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跨越历史的时间维度。
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
十年,一张满载硕果的辉煌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时间的巨笔,在濮东大地绘就了令人惊叹的壮阔画卷——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歌飞扬。突出发展装备制造及工程服务、新能源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220余家企业,国家级油气装备专业孵化器、公用型保税仓库、濮阳海关等6个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运营,相继获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河南省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殊荣。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节拍强劲。截至2022年7月,主导产业投资完成11383万元,同比增长131.74%;利用省(境)外资金完成22.87亿元,同比增长40.9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529万元,同比增长67.4%;高新技术企业21家,同比增长16.67%;“四上”企业67家,同比增长11.6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5%。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党的十八大以来,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补齐工业短板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提升开放招商水平,创新发展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主导产业由传统制造业迈向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更长、贡献力更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挺起了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脊梁。
“项目为王”蓄动能
质速双升促蝶变
既要量的合理增长,又要质的稳步提升。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量”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高新区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华龙区转型发展、换道领跑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高新区对项目建设态度鲜明:工作重心向项目靠拢,资源向项目聚集,项目攻坚力度空前。
仅今年以来,高新区以氢能、智慧交通、医疗大数据、石油装备、节能环保、装配式制造、光伏七大板块为主攻方向,签约各类项目共计10个,概算总投资59.7亿元;新开工项目12个,概算投资36.7亿元;新投产项目7个,概算投资20.3亿元;实施“四大改造”项目31个,概算投资38.12亿元。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创新型龙头企业树标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大行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类创新载体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目前,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拥有有效专利379件,天地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锐驰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企业被纳入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平台1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2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86%……
创新的气息,希望的种子,在高新区随处可觅。
优化布局强服务
产业“聚”变奏强音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贯穿过去10年的发展旋律,始终指引着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高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以“三提”“两改”为主要途径,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地位,布局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氢能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等6个“区中园”,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下转第三版)
本报记者 杜鹏 通讯员 许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