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赵杰华 通讯员 崔国东 高巍)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管理链条、聚焦提质增效、突出结果应用、坚持上下联动,在市级层面已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管理成为助推财政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的强大“驱动器”。
突出绩效管理“濮阳模式”,协同构建绩效管理新格局。我市以“夯基础、重规范、提效率、上台阶”为目标,切实提升财政资金统筹调控能力,形成了“政府主导、人大监督、财审联动、部门协同”的预算绩效管理“濮阳模式”。一是印发《中共濮阳市委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筑牢基础。二是人大通过批复绩效目标、督导绩效评价项目整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绩效管理质量。三是审计部门将绩效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及时通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财政部门充分运用审计结果,通报绩效方面的问题线索,作为审计内容参考。四是在全省率先出台《进一步强化市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的通知》,通过督促单位落实整改责任、建立绩效管理考核问责机制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具体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
突出制度体系建设,筑牢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础。我市全面实施部门和单位、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形成了以《实施意见》为主体,涵盖2个协作机制和5个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制度办法—工作规程”三个层次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绩效管理工作做到有政策可依、有办法指导、有规程规范。
突出关键环节,建立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链条。我市财政部门将财政投资评审和投资项目审计融入绩效管理,2021年审核投资项目50个,审减金额6.4亿元,实现项目资金事前绩效评估全覆盖。按照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同步公开“四同步”原则,实现了财政资金绩效目标全覆盖。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及时纠偏”原则,对项目资金和部门整体资金实施绩效监控,将盘活以前年度存量资金工作纳入绩效监控,通过实施绩效监控,回收存量资金3768万元。2021年,我市重点绩效评价资金总额20.33亿元,通过评价收回结余资金1.37亿元,实现了“评价范围广、资金规模大、涵盖主体全”的效果。突出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年度结余资金收回、当年预算资金拨付和下一年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除政府性基金预算外,我市将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纳入绩效管理。同时,积极开展政府采购、政府债务等项目的绩效管理,切实提升财政资金统筹调控能力。将县(区)直、市直部门(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形成以绩效促管理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