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是一项从春天出发、向春天报到、与春天同行的事业。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制定和工作谋划上给予特别关注、特殊照顾。10年间,春风劲吹,我市残疾人事业步履铿锵,获得健康长足发展。10年间,春满龙都,我市多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携手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10年间,春暖花开,我市数以千计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走出困境,实现人生梦想,过上体面、尊严、美好的生活。
从春天出发,向春天报到,与春天同行,我市残疾人事业春光无限。
康复服务 应救尽救
市残联理事长孙献玲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一直在路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连年被列入我市重点民生实事。
说起我市残疾人工作,孙献玲了如指掌,耳熟能详。10月17日,她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几乎不用看笔记,心头却自有一笔账,一桩桩一件件如数家珍,不仅所举事例生动鲜活,脱口而出的数字也与记者后来看到的资料高度吻合。
孙献玲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约有残疾人26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12.8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加大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力度,建设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中心11个,实现城乡全覆盖,基本康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今年9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全面落实,3.5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5.5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3.05万名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精准脱贫。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累计为残疾人提供住院补贴、康复训练、家庭医生签约等基本康复服务18万人次。
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10年间,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城区交通盲道、公厕低位扶手、公交爱心专座、公共场所无障碍通道……精神体现在细微之处,品格蕴藉在日常之中。这些设施在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展示了我市经济社会的进步,见证了我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辅助器具适配事关残疾人的民生福祉和生活质量。10年间,我市先后为残疾人提供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等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5万人次。不断健全完善政府推动、社会联动、项目带动的康复服务机制,奋力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我是当奶奶的人了,”孙献玲说,“内心对小孩子有一种亲近感。残障儿童虽然患有不同类型的残疾,可每当看到他们明亮的眼睛、甜美的笑容,我就会产生一个一个都抱在怀里的冲动。儿童期是康复的黄金时期,对他们的关爱和救助,一样不能缺,一个不能少,一刻也不能耽搁。”
10年间,市残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为7139人次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提供行为教育、心理干预、矫形手术、生活能力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等康复救助。全市残疾儿童基本实现了应救尽救。
郭世襄来自清丰县巩营乡,现在市某中学小学部读五年级。他的婴幼儿时光是在市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中心度过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师陈红勤说,郭世襄属感音性神经极重度耳聋,双耳听力损失100分贝。十聋九哑,他的父母都不曾奢望他还能开口说话。但是,在陈红勤等老师的“千呼万唤”声中,他不仅日常口语表达流利,吐字清晰,还会唱儿歌、背唐诗、说快板、讲故事,完全变了一个样儿。5岁那年,郭世襄顺利进入当地幼儿园随班就读。8岁那年,郭世襄参加第七届百花校园全国青少年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濮阳站)活动,荣获特别优秀奖。9岁那年,郭世襄参加2020年濮阳市“全民抗疫 讴歌英雄”故事大赛活动,荣获优秀奖。
一个有听力语言障碍的孩子获得演讲比赛类的奖项,为我市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工作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脚。这不仅在当地为人称道,也赢得了外界的认可。今年6月,记者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守望花开》一文,反映的就是陈红勤等老师唤醒一个个听障儿童听说能力的事儿。
孙献玲说,我国每年新增听障儿童2万~3万名。先天遗传,后天病变,药物致残,意外事故,都可能导致孩子丧失听说能力。2018年,国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迈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惠及千万家庭。所谓“十聋九哑”,又所谓“要想聋儿开口说话,除非千年铁树开花”,早已成为过去时。常年在市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中心受训的听障儿童有六七十名,每年向普幼、普小输送二三十名。
消除听障,别样花开。书声琅琅中,孩子们在健康成长。
教育帮扶 助梦飞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梦想,这一点对于市残联副理事长张湘鄂来说感触更深。30年前,寒窗苦读10年的她曾因左上肢残疾被某大学拒之门外,当时的那份绝望和无助至今刻骨铭心。但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她,在父母的劝说和老师的鼓励下,重回学校复读。第二年,郑州大学历史系向她敞开了大门。大学毕业时,张湘鄂主动要求到市残联工作。她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像她一样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同时把自己一路走来受到的关爱与呵护再接力传递下去。
不走过就不会留下足印,不经历又怎能感同身受!正是基于这个缘故,张湘鄂工作起来更多了一份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只有普及教育,”张湘鄂说,“充分保障每一个残疾人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湘鄂介绍,我市残疾人教育工作成绩斐然。10年间,先后两次出台《濮阳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市残疾人教育体系日趋健全,残疾人教育事业迈入绿色通道,构成了以随班就读、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人教育格局。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陆续建成,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其中,市特殊教育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全省首批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21年,3691名残疾学生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接受义务教育,整体入学率98.58%,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考生权益得到维护。每年高考前夕,市残联会同教育部门对参加高考的残疾学生进行摸底排查,统计造册,帮助他们申请合理便利服务。高考期间,经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批准后,为符合条件的残疾考生提供适当延长考试时间等合理便利,全力保障残疾学生合法权益。在公平公正、和谐温馨的高考环境里,一茬茬残疾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殿堂。
助学力度持续加大。每年招生入学工作完成后,市、县残联多方筹措资金,对困难残疾学生进行资助,累计资助大、中、小学生6264人次。
高效推广通用手语。先后举办两期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67名相关工作人员或残疾人代表参加培训。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和普及,有力地促进了无障碍沟通环境的构建,营造了残健共融的良好社会氛围。
崔荣来自南乐县元村镇,是个00后,先天性脊柱裂,走路要拄双拐,后因做脊椎神经瘤手术,又不幸丧失了30%的听力。在中小学阶段,老师讲的课,很多话她听不清楚,父母曾想过请老师为她调换靠前的座位。崔荣没同意,她说:“座位是按个头高低安排的,不能因我而影响别的同学。”
通常情况下,崔荣努力捕捉老师的发音,配以看口型、读唇语听课。就是这样一名学生,克服重重困难,从小学到中学,门门成绩优异,后考入河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现为大三学生。上个月,她参加全市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网页设计项目的冠军。崔荣说:“我希望在接下来的省职业技能大赛,甚至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也能取得好成绩,为父母为家乡争光。”
张湘鄂说,凭借顽强毅力走进理想高校的残疾学生,除了崔荣,还有张志博、刘璐璐等一大批有志青年。
张志博来自范县城关镇,1988年8月生人,因患小儿麻痹落下后遗症,肢体残疾四级。2011年他办理残疾人证时,县残联将其纳入大学生救助名单,直到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张志博的本科是在南京大学读的,接着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完成硕博连读学业后,又留学美国,现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后。从他父亲传来的一张照片上看,戴着博士帽的小伙子性格内向,书卷气十足。
“原指望有残联资助,”张志博父亲说,“他能读个本科就不错了。谁知这孩子学起来没完,拖着一条不得劲的腿,从南京跑到北京不算,还跑去了美国。”
所谓听话听音。这语气里既有一个老父亲对儿子的嗔怪,也有心疼,但更多的是骄傲。
刘璐璐来自范县杨集乡,1987年7月生人。与张志博情况类似,她也是因患小儿麻痹落下后遗症,肢体残疾四级。从中学开始,县残联将其纳入救助名单,直到她硕士研究生毕业。刘璐璐的求学之路也拐了一个大弯儿,从范县出发,又由南至北。她的本科学历是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的,硕士学历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的,毕业后顺利就业,现供职于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因公司承担着多个疫情防控项目的研发重任,”刘璐璐在电话中说,“这两年工作特别忙,回家乡少了。但凡回去,一定会去市、县残联看看。与其说那里有我的恩人,不如说那里有我的亲人。”
就业创业 样样出彩
月虽残,亮如雪,高挂天空谁笑缺!
插花姹紫嫣红,剪纸惟妙惟肖,面点活色生香,直播带货热情洋溢……这是9月14日至15日,记者在我市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看到的情景。虽时隔多日,但回翻手机上存储的照片,仍忍不住心生赞叹和敬意。
市残联二级调研员王礼阳介绍,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是广大残疾人心目中的重要赛事,4年一届。本届赛事由市残联和市人社局联合主办,共设置五大类14个竞赛项目,涵盖插花、茶艺、按摩、摄影、面点、美发、美甲、剪纸,以及网页制作、网络直播等传统项目、新职业项目。
王礼阳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由于身体等条件的限制,处于社会弱势地位,面临的困难多,就业难题尤为突出。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是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可有效激发广大残疾人学科学、学技术的热情,也为他们更好实现就业、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营造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推动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裁判长汇总裁判员的现场打分情况,我市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圆满闭幕,14个项目共产生冠军、亚军、季军42名。目前,这批选手正在接受更专业更系统的培训,出战即将举行的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展现我市残疾人风采。
王礼阳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我市紧密结合市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就业工作机制,残疾人就业创业“遍地开花”、生机盎然。
加大培训力度是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不二法门。我市各级残联紧紧围绕不同类别残疾人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展适合残疾人和市场需求的保健按摩、小儿推拿、电子商务、獭兔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热门专业培训。10年间,来自我市各县区的4.8万名残疾人接受了不同类别的技能培训,3.8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数以千计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通过就业创业走向增收致富的道路。
多措并举,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市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联系落实了328家用人单位,1772名残疾人实现按比例安排就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帮助200余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持续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创业扶持范围,为有创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人力物力上的支撑。
“一人创业成功,全村人跟着受益。这些年,俺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镇全县前列,多亏了伟军这个身残志坚的榜样了。”南乐县福堪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庆民说。
伟军全名张伟军,患有先天性软骨病,长时间走路或站立,易发生骨折或加重病情。张伟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病魔抗争,与顽疾较劲,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日前,记者的同事王庆红曾以“新版童话”《三只小猪》为题,在《濮阳日报》报道了张伟军脱贫致富的传奇经历。早年,他正是从养殖三只小猪起家,慢慢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的道路,直至猪仔成群、“家大业大”。现在,张伟军经营的振兴种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四五千头,年创收百八十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本村和附近村庄的10余名群众走向规模养殖的道路。
提起自己的成长和创业经历,张伟军感慨万端。他说,正常人的创业之路也不会一帆风顺,残疾人更多一些艰辛。在资金紧张、技术匮乏,以及猪流感等流行病防不胜防的紧要关头,是县、市残联领导及时出现,协调联系当地政府、银行、农技、兽医多个部门,帮他渡过一道道难关,走出一个个低谷。几经摸爬滚打,张伟军积累了一肚子养殖经,成为行家里手,常有人向他咨询取经,或请他去给猪把脉问诊。“自家的经验都是免费学来的,”张伟军说,“理应义务帮助别人。”
张庆民说,张伟军热心公益事业。十多年来,张伟军一直承担着村里的路灯照明费用,街头巷尾的道路也是他出资修建的。逢年过节,他都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猪肉。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他又多次捐款,购买口罩、消毒液等物品,积极承担全村的消杀事项。
文化体育 花开并蒂
市残联四级调研员赵学恩说,残疾人身残志坚,多才多艺,是我市文化体育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10年间,我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呈现花开并蒂、比翼齐飞的喜人景象。
在市残联的组织协调下,我市各类公共文化体育活动注重吸纳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场所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帮助残疾人更多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进一步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促进社会更多地了解、关注残疾人。在稳步推进残疾人文化进家庭、进社区项目建设中,先后举办90余场残疾人文化活动周活动,组织200余名优秀残疾人开展“书香中国 阅读有我”读书交流活动。
赵学恩说,我市已连续组团参加河南省三届残疾人艺术会演。河南省残疾人艺术会演每4年举办一次,旨在提高残疾人艺术素养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发现和培养优秀残疾人艺术人才,选拔、推荐优秀节目参加国家级会演。无论是在全省还是在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舞台上,我市参赛选手都是乐观向上、精神饱满,尽情展示拿手绝活和看家本领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自强自立和自尊自爱,多次取得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在第九届河南省残疾人艺术会演中,历经激烈角逐,姚震的二胡独奏《太极琴侠》以其“天籁之音”惊艳四座,一举夺得器乐类节目特等奖。我市代表团荣获优秀组织奖。
文化事业有声有色,体育事业同样可圈可点。
说起体育,要先说说赵学恩。虽然自幼左臂自肘关节以下截肢,但他勇于挑战自身极限,涉猎跳高、跳远,铁饼、标枪等多个体育项目,且样样拿手。赵学恩早年就读于河南省体育技术专科学校,不仅在全省、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多次获奖,还走出国门,参加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等赛事,屡创佳绩。1992年9月,在巴塞罗那举办的第九届残疾人奥运会上,赵学恩以1.92米的成绩夺得男子J4级跳高金牌,打破世界纪录,填补了我市乃至我省尚无残奥会金牌的空白。1996年8月,在亚特兰大举办的第十届世界残疾人奥运会上,他又以13.39米的成绩,获得男子F45-46级三级跳远金牌……
因为饱尝拼搏之苦和圆梦之甜,赵学恩更加重视残疾人运动员的培养工作。
2017年4月,在焦作市举办的河南省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我市参赛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奖牌总数第三的好成绩。2018年10月,在周口市举办的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参赛代表队喜获金牌、银牌、铜牌共45枚,创历史新高。2019年8月和2021年10月,分别在天津市和西安市举办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和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我市推荐的6名参赛选手顽强拼搏,勇攀高峰,获得2块金牌、3块银牌、3块铜牌,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有效树立了文明濮阳、进步濮阳的对外形象。再往前回溯到2014年8月,在郑州市举办的河南省第六届残运会上,一个身高1.82米的小伙儿奔跑起跳,辗转跳高、跳远两个赛场,敏捷机警,特别抢人眼球,赢得阵阵掌声喝彩声。最终,小伙儿以惊人的爆发力夺得跳高、跳远双料冠军。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还是这个小伙儿,参加男子T47级跳高比赛项目,以1.97米的成绩刷新全国纪录,获得冠军。
小伙儿叫赵亚龙。
赵亚龙来自濮阳县渠村乡,1997年生人。4岁那年,因为燃放鞭炮不当被炸伤,从左手腕部做了截肢手术。身心两方面的伤痛没少让小亚龙哭鼻子、抹眼泪,可再怎么哭天抹泪也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只有坚强面对,才能走出阴影。2013年,市残联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了他,推荐他到河南省残联训练基地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他有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潜质,”赵学恩说,“是个好苗子。”
赵亚龙训练刻苦,不负众望,每天坚持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训练。后来,通过层层选拔,赵亚龙入选国家队,从此走上更宽广更明亮的体育运动之路,走向更大更壮观的赛场,走出国门,参加了里约残奥会。
接受视频采访时,赵亚龙刚从训练场归来,汗水湿透了短袖汗衫。他告诉记者,在相当长的一段年月里,他没大穿过无袖或短袖的背心、T恤,就是不希望人家看到他的残疾。“现在我明白了,”赵亚龙一边抬起左臂揩汗一边笑着说,“只有正视残疾,才能忽视残疾。体育训练使我身体不断强壮的同时,心态也阳光明朗起来。目前,我正在积极备战明年的亚运会。”
赵亚龙说的亚运会,全称为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原定于2022年10月在杭州举行,后延期至2023年10月举行。“多出来这一年的时间,”赵亚龙说,“正好充分准备。我希望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濮阳争光,为河南争光,为中国争光!”
由衷祝福赵亚龙这个残疾健儿,我们拭目以待。
孙献玲告诉记者,10月16日,市残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收听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听到掷地有声的“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表述时,大家起立鼓掌,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等着瞧吧,”她说,“随着大会精神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市残疾人这项春天的事业,必将行稳致远,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啊,明亮,励志,温暖人心。
(文中郭世襄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