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50多年了,要不是你们的帮助,我父亲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他的老战友!”近日,家住市城区清怡花城小区的张女士再次给张卫华打电话向他道谢。
张卫华是中原油田文卫采油厂的一名员工,也是“濮阳风铃寻亲公益平台”创始人。不久前,他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张师傅,我父亲张继凡1966年在黑龙江省某部队当兵,在服役期间与战友李存江关系密切,但现在已经失联了50多年,希望能够帮忙找一下……”
接到求助后,张卫华详细了解了两位老兵的故事和相关信息。“当时,李存江在部队对我父亲帮助很多,他是老兵,我父亲是新兵。后来,李存江复员到了原安阳地区工作,当时,两人还有书信往来,但是在一次发大水后,我家里的信件丢失,父亲就失去了李存江的联系方式。濮阳市成立后,一批在安阳工作的人调到了濮阳,李存江老人好像就是那时过来的。”张女士说道。
当听说李存江可能在我市后,张卫华表示,一定要帮助老人圆梦。由于张继凡只能说出失散战友的名字和大概可能生活的市县区域,张卫华只能采取范围由大到小、区域从近到远的核查方式寻找。最终,在市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张卫华等人比对到了与李存江老人信息相符的人员。在进一步联系核实后,张卫华确认了比对到的这个人正是李存江。
“不到一天时间就找到了,没想到志愿者们的速度这么快。”张女士在得知父亲的老战友找到后也很惊讶。“我父亲和李老联系上的时候激动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见他落泪。”张女士说,“李老距离我们不远,我们打算过了年就安排两位老人见见面,让他们圆梦。”
本报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魏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