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濮阳县胡状镇黄村分外热闹。听说村里建起了一座博物馆,不断有本村村民和周边外村村民前来参观。
2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黄村。在村文化广场看到,博物馆不大,仅有一间狭长的房子。但墙上、展柜内,贴满、放满了伟人像、红色书籍、报纸、杂志等红色元素的文献藏品。以书籍为例,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读本,一直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最新著作,从伟人传记到红色画册,少说也有上千件藏品。一件件红色藏品,一个个颇具时代感的物件,似历史碎片连接在一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百年大党的伟大和一路走来的艰辛。
看来,这是一座以红色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博物馆。说起建博物馆的初衷,黄村党支部书记黄孟强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张国旗。“这全是国旗的功劳,里面的藏品都是他个人收藏的!”黄孟强一边说,一边指向旁边一名腿有残疾的小伙子。
出生于1986年的张国旗,儿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身残志坚、仅有初中文化的张国旗,自幼酷爱读书,初中毕业后一开始在濮阳做旧书生意。2011年,听闻北京潘家园是全国最大的旧书交易市场,张国旗只身一人前往北京闯荡。北漂的日子,张国旗尝遍酸甜苦辣,先后搬了十几次家。但一本本书籍,总会在孤苦的日子里给他以温暖的慰藉。慢慢地,他由收藏“小白”变成了行内人士,经济上的压力也慢慢缓解,有了固定客户,也有了一定的名气,生活比以前稳定了许多。一开始,张国旗把收藏重点放在残疾人书籍上,后来发现自己对红色文献更感兴趣,于是转向收藏红色文献。遇到好的红色书籍,他都会尽力购买并精心收藏。通过努力,张国旗顺利成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是业内小有名气的红色收藏家。张国旗收藏的图书有多少?他说,在北京有个旧书仓库,在濮阳黄村老家的二层小楼,也都当存书的仓库了。
受书香浸润的张国旗,经常会思考人生的价值。多年来,痴迷红色收藏的他也热心公益。抗战胜利70周年时,他将自己收藏的载有日本侵华历史的藏品拿出来展览,揭露日本侵华罪行。他还向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捐赠自己的红色藏品。
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不仅脱了贫,而且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从小在黄村长大的张国旗,又开始了沉思:“我能否为村里做点什么?”他想到了书,想到了收藏的上万件红色藏品,“这不正是进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吗?我能否把收藏的红色藏品拿出来让全村人共享呢?”张国旗认为,乡村振兴不应仅仅是经济振兴,也应是文化振兴,要关注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
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的张国旗,向村“两委”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村“两委”非常支持,当即腾出村文化广场旁边一间屋子,并对房屋进行装修,又购置了展柜等物品。经过节前节后近一个月的忙碌,博物馆很快建成。张国旗将自己1000多件红色藏品,分门别类放置在博物馆内。村民听说后,纷纷前来参观,并且一传十十传百,附近村民也都前来参观,很多村民参观后表示很受教育。
“这段时间大家的评价都很高,相关领导过几天还要来我们村揭牌,国旗为我们村办了一件大好事。”黄村党支部书记黄孟强说。今后,村“两委”打算依托张国旗的收藏,再扩大图书馆面积,让更多的红色书籍在博物馆里展出。张国旗则表示,能为村里办点好事,自己很荣幸,只要村里需要,只要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自己的藏品都可以捐出来,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