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司法查控“掌上办”,建成金融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8个调解工作室,创设“诉前+繁简+类案”三级分流模式,组织110名法官担任130余家企业驻企指导员……一项项司法服务新举措,是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强化司法服务硬措施、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我市两级法院聚焦审判执行主业,致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找准司法精准服务的结合点、切入点,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信心,用责任担当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清风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诉前联调,创新多元解纷机制。“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人行濮阳市中支等部门联合成立了濮阳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调解委员会,建议您先走诉前调解程序,若能调解成功,不仅不用对簿公堂,还不用花一分钱。”近日,因一起金融借贷纠纷,某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孙某到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请求立案。了解相关情况后,立案庭法官建议孙某先进行诉前调解,并向其介绍诉前调解省时、省钱等好处。2020年,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主导下,濮阳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调解委员会挂牌成立,汇集146名专业金融调解员进入平台诉前调解。截至2022年年底,该委员会共受理金融调解案件349件,平均用时2.5天。深化诉调对接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2022年,我市两级法院委派工商联调解案件179件,调解成功85件,调解成功率62.50%;联合调解案件349件,涉案标的7000余万元,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85.40%。与市金融工作局、市司法局等部门联动,设立保护中小投资者法律顾问服务团队,邀请30名调解员入驻两级法院诉前调解中心,调解案件179件,调解成功85件,涉案标的5900万元。
延伸审判职能,提供优质司法服务。我市两级法院推行无纸化办公,创设涉企5类合同绿标签制度,降低双方的诉讼成本、减轻企业诉累。2022年,我市两级法院共标记绿标签案件358件,一审平均审理用时14.63天。开展法官“一对一”访企问需行动。3年来,110名法官累计到862家企业宣讲民法典,向902家企业发放《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提示100条》,宣讲驻企政策2522次,提供法律咨询2400余次,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30余条。创设“诉前+繁简+类案”三级分流模式,强化繁简分流机制在买卖合同纠纷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的运行效果,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市中级人民法院分调裁审案件占比90.25%,平均审理天数15.37天,分调裁审比例全省最高,平均审理用时全省最短。
推动机制改革,全力攻克执行难题。我市两级法院强力推动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确保执行立案、查控财产、财产处置、划拨执行款等流程高效推进。制订“濮上亮剑·百日攻坚”执行专项活动方案,全面推进涉企、涉金融等专项执行行动,维护企业胜诉权益。2022年,我市两级法院共执结涉企案件6712件,到位15.38亿元;执结涉农信社案件2004件,到位3.21亿元。
全面协同联动,搭建权益保护平台。我市两级法院与工商联、司法局及企业代表召开营商环境座谈会1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建立全市32家成员单位执行协作联动机制。与公安、发改、自然资源、市场监督、住房公积金等部门通力合作,打通执行数据壁垒,跨部门跨领域共享数据。2022年,我市两级法院共查询案件11.9万次,查控资金12.65亿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西永表示,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主力军,我市两级法院将不断提升司法服务质效,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多措并举、心无旁骛抓好执法办案主业,在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步履坚定、铿锵前行,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法律“力度”,感受得到法律“温度”。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李洁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