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次外出务工,一定要记得跟老板签订劳务合同,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3月6日,南乐县普法志愿者在县汽车站,对外出务工的群众进行普法宣传。
近年来,南乐县着力精细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做到矛盾纠纷“控变量”“减增量”“去存量”,实现了功能融合、力量聚合、资源整合,平安南乐、法治南乐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调解机制多维化,矛盾纠纷控变量。南乐县建立党委领导、多方联动、多元参与的横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政法统筹、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持续完善工作研判、信息沟通、联合会商、协调配合等制度,确保纠纷重点时刻掌握、矛盾动向及时把握。依托县综治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纵向矛盾纠纷调解平台,把综治中心建成化解矛盾、解决诉求的主要阵地。今年以来,该县三级综治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277批322人,化解矛盾164件。
调解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减增量。“因为没打欠条,施工队两年没给工资,吵吵闹闹不管用,多亏调解员积极调解,终于把工资拿到手。”谷金楼镇居民朱某说。南乐县不断推进矛调员队伍、律师服务团、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确保矛盾纠纷有人调解;充分发挥家事纠纷、道交纠纷、医疗纠纷等5个行业调解室和“李秀菊调解室”“武会琦调解室”等品牌调解室作用,确保调解人员一直在线;积极发动老党员、村干部、网格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先后组建“五老”工作队、街巷长、巾帼服务队等特色人民调解组织,发挥其“触角”作用,及时捕捉矛盾纠纷“信号”,将矛盾化解于“微末”。
调节方式多样化,矛盾纠纷消存量。南乐县坚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不断提升各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坚持用法调处,打好“法治牌”。运用立案前委派调解、立案后法官调解、特邀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手段化解纠纷,实现“裁”“调”无缝对接。发挥基层司法站所处于化解矛盾一线的优势,开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村上集市”等活动,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秉承用情调处,打好“感情牌”。寺庄乡用坚持6年的“饺子宴”,把“孝德”文化融入日常,实现小矛盾不发酵。近德固乡创新成立村级德善互助合作社,募集资金130万元,对生活困难的社员给予救助,有效增进了邻里感情,共建了和谐社区。(李晓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