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金勇 通讯员 施民法)4月16日,位于经开区的濮阳同力水泥厂区内,无人机起飞、巡检、“返巢”一气呵成,数字孪生大数据建模系统让整个厂区实况一览无余。更让人惊叹的是,工作人员只需在远程驾驶舱操作,料棚内的铲车就能根据指令完成倒料、混料、卸料、上料等作业,实现了5G远程驾驶精准配料。
今年以来,经开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将科技创新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以平台聚人才、聚资本、聚资源,着力打造引领创新发展“主引擎”。重点推进惠成电子化学品中试基地、迈奇化学高端锂电材料产业研究院建设,支持联众兴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濮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农发河南农化等6家企业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一批重量级、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力争年末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10家。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行动,推动迈奇化学、蓝星新材料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9家;支持恒丰电子、绿宇新材料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0家,培育更多对产业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全力做好“龙都智慧岛”运营工作,发挥“双创”载体作用,着力培育一批科创型小微企业。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创型小微企业1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扎实开展技术攻关。持续发挥中科院老专家中心濮阳工作站、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濮阳分中心作用,促进企业与中科院、中国科协、清华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在经开区转化。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产业联合研发项目14个,加强科学技术攻关,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发展“院士经济”,柔性引进一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
强力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四化”改造行动,努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进入关键环。
“我们将持续擦亮‘国字号’开发区品牌,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在一二三产业领域的应用,奋力建设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示范区、集群式发展引领区、绿色低碳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