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鹏 通讯员 梁相恩 周承炜 文/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政,自古有之。
社会救助、社会事务、基层治理、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婚姻殡葬、儿童福利、慈善捐助……民政工作包罗万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五保老人的冷暖起居,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健康成长……民政人都挂念在心。
自2022年以来,华龙区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464”工作布局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深刻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群众属性、奉献属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取得新成效,以扎实的工作成绩为建设“一个强区、五个华龙”贡献更多民政力量。将民政工作的温暖传递到了千家万户,温暖了群众的心,让60万华龙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高品质提升养老服务
每天吃过早饭,77岁的社区居民葛广学都会到滨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书画社练习书法,偶尔还会到健身室打打乒乓球。“几乎每天都来,不用再憋在家里,日子也不无聊了。”葛广学说,这也是社区大部分老人的晚年生活日常。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华龙区民政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开工建设区级养老中心1家,建成街道级养老中心5家、日间照料中心111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8所,建成并启用了智慧养老平台。与此同时,引进4家养老服务明星企业,配套实施医养结合项目18个,城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基本成形。引入宋丽萍志愿服务队,实施“公益助老一家亲” 项目,逐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安。
高水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家里4口人享受低保,城乡统筹后每人每月多发110元,全年多发低保金5280元,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岳村镇大猛村村民郭瑞莹说道。助力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2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630元/月,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819元/月,护理补贴一、二、三档分别提高至60元/月、300元/月、600元/月;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050元/月;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到75元/月,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高标准后,特困供养护理补贴从原来的100元/月增发至600元/月,让我的生活更好了。”孟轲乡杨干城村村民赵原超说道。
高标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随着全省街道协商规范化建设创新试验区建设有序开展,华龙区建立了85个协商议事机构、109个居务监督委员会,完成率100%。瑞景、玉兰等3个社区被省民政厅确认为“五星社区”;瑞景社区“党建引领加强社区治理工作”、开西社区“‘红色业委会’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被评为2022年度河南省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打造廉洁社区示范点20个,其中,10个社区通过验收,5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示范点。
与此同时,华龙区民政局稳步推进婚俗改革和殡葬改革,倡树文明新风。规范社会组织登记审批工作,助力营商环境提升。持续深化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改革,实行跨县区通办。建成投用5个精神康复区级示范点。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坚持经常化、主动化救助,实现“零死亡”工作目标。规范收养登记管理,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督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成使用率达到100%。乡镇(街道)社工站实现全覆盖,全年开展社工个案服务25次、社区服务111次、儿童关爱活动39次,服务困难群众2476人次。积极开展慈善募捐资格认证,建立区慈善公益基金机制,推动设立本级“救急难”救助基金。持续推进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抽查工作。
最好的应答是出发,最美的背影是攀登。新的一年,华龙区民政局将把握大局大势,扛起光荣使命,以新作为跑出华龙区民政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以新成效展现改善民生福祉新贡献,为加快建设“一个强区、五个华龙”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