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一名50岁左右的客户到农行大厅咨询业务,询问“认证金”怎么转,称其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点击关注了一个信贷公众号,进入公众号后下载了相关APP,APP显示“借钱快速审灵活借,最高可借30万元整”。客户点击“借款”后,按提示上传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随后收到一条信息,打开是一个红头文件,显示客户可以借款25万元,但由于银行卡卡号输入有误,导致账户冻结,需要缴纳2.5万元的“认证金”才可以一并返还27.5万元。
该行客户经理查看客户手机后,确认非农行正规APP,明确告诉客户这是网络诈骗,不要向对方转款。考虑到客户个人信息已经泄露,客户经理建议客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随后工作人员为该客户办理了农行手机银行,演示农行线上贷款操作流程,并现场进行反诈知识宣传。在此次风险防范事件中,该行工作人员准确识别诈骗信息,及时防范客户财产损失风险,受到客户的好评和赞誉。周文闯
风险提示
为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已在系统上做了相关控制,加强转账验证环节及风险提示。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还是需要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千万不要让犯罪分子的骗局得逞。
犯罪分子善于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受害人上当。金融消费者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1.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
2.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信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不要将个人信息授权给安全性不确定的网络机构、公众号等。不要点击犯罪分子提供的任何不明链接或致电其提供的电话。不要在公共平台提供个人证件照片、银行卡照片或卡号、有效日期等信息。
3.遇到疑似电信网络诈骗时,不要盲目轻信,要多做调查和印证,通过官方途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犯罪分子无论怎么费尽心机、用尽话术、贴上任何身份的标签,骗局的背后都异曲同工,最终都会谈到“钱”,而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包括自己的贷款)则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