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既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也是落实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呢?以八年级下册《科技文化成就》一课中袁隆平院士为例。在处理本课内容时,我以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为主线,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搜集不同时期袁隆平的感人故事。由于对袁隆平院士比较熟悉,学生们搜集的资料也比较丰富。上课前我把学生整理的资料筛选分类,确定了以下三个主题:
一、为国为民 立志学农
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时,老师带他参观园艺场,这次经历让袁隆平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内心深处种下了学农的种子。后来袁隆平说服父母,顺利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教书科研时他改变自己的科研方向,把研究重点放在水稻育种方面。讲完第一个主题,学生深刻体会到袁隆平院士的人生理想是建立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
二、心中有梦 砥砺前行
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在南来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袁隆平的身体也从130多斤跌到100来斤。10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孩子出生时,他不在身边,父亲病故时,也不在身边。讲完这个主题,学生了解到袁隆平事业的成功不是上天眷顾,而是辛勤的汗水和巨大的牺牲成就的,学生对袁隆平院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18年,年近九旬的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还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在培育一代代种子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讲完这个主题,学生认识到功成名就的袁隆平并没有停止科研脚步,而是继续用科研造福国民,学生被袁隆平生命不息、科研不止的精神所折服。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从俯首农桑到禾下乘凉,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袁隆平把自己的家国情怀凝结在一粒粒的稻谷中,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