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吴坝答卷

本报记者 王金勇 刘文华 黄玉斌 李世秀 张迪

吴坝镇“两河三堤”交汇处优美生态图景。本报记者 王金勇 通讯员 王文深 摄

地处河南东北角的台前县吴坝镇,黄河、金堤河在域内交汇,东、南、北分别隔黄河、金堤河与山东乡村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昔日的吴坝饱受水患之苦,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出行难、安居难、致富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吴坝镇紧抓脱贫攻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把基层党建、脱贫攻坚、滩区迁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系统谋划、通盘考虑、统筹推进,迁建社区周边办企业,富了百姓兴了产业;立足特色精准招商,产业链环环相扣,上中下游企业产品呼应、借力增效;产业兴旺支撑生态保护,优美生态反哺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本报记者近日赴吴坝镇蹲点调研采访,欣喜地发现,吴坝镇,昔日河南东北角、“两河三堤”交汇处的“水窝子”、穷地方,日新月异,变成了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协调发展的“金三角”,正奋力写好——

沿省道101,出濮阳市区一路向东北而行,驶过台前县城再往东北,到了黄河岸边、省道101尽头,才算到了吴坝镇。

吴坝偏居河南东北一隅,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奔腾万里、蜿蜒曲折的黄河自吴坝境内离豫入鲁,金堤河与黄河在此交汇,临黄堤、南北金堤于此“握手”,东、南、北三面与齐鲁乡村隔两河相望。如果说台前县是伸入山东腹地的一条“金刚腿”,那么,显而易见,吴坝镇无疑就是置于金刚腿最前端的“金刚脚”。但囿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昔日的“金刚脚”却长期难展雄风;而今,日月沧桑,恰逢盛世,“金刚脚”威力尽显。

告别水患迁新居,楼上过日子,楼下挣票子;滩区群众只有安居乐业,才能真正激发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九曲黄河十八弯。滔滔黄河在吴坝镇拐了一个近九十度的急弯,折而北行离豫入鲁。由于入鲁后艾山夹峙,河道突然由宽变窄,吴坝段黄河水势陡然变得汹涌险恶,每逢汛期,黄河漫滩几成规律。

令吴坝镇更加窘迫的还有,作为黄河重要支流的金堤河,末端也在吴坝。金堤河综合治理前,一到汛期,来自上游12个县的客水集聚吴坝,加上黄河高水位顶托,仅靠张庄闸提排站排洪作用有限,吴坝镇往往是一片汪洋,大片土地被淹。当地群众曾戏言昔日汛期时的景况:“两面夹击、腹背受敌、苦不堪言。”

恶劣的地理环境,让贫困落后的“阴霾”长期笼罩着吴坝大地。

以吴坝镇位于黄河滩区的石桥村为例,在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前,该村1323人,仅贫困人口就有340人,属于深度贫困村。

“为啥穷?还不是因为黄河容易发大水,不仅地里的庄稼被水淹了,连垫的两人多高的宅子都可能泡在水里。”说起以前的生活,石桥村的张爱菊唏嘘不已。

黄河在咆哮,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安居难、出行难、致富难,贫穷日复一日,似乎一眼望不到头。担任柿子园村党支部书记近十年的殷进荣回忆说,村庄越穷,人心越散,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越弱,这样的情况在前些年的吴坝镇并不鲜见。

如何早日摆脱贫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当地群众意愿迫切,吴坝镇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亦是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后,脱贫攻坚战打响,让吴坝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紧跟而来的黄河滩区迁建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吴坝镇紧抓重大机遇,决心将黄河滩区迁建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让滩区群众既“挪穷窝”,又“拔穷根”。

高标准建设的黄河滩区迁建项目东晟明珠社区位于镇政府驻地,共有居民楼83栋,居民1.2万人。社区布局合理,绿地充足,不仅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广播站和监控平台等基础设施,还配套建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商超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公共服务全覆盖。从此,吴坝镇黄河滩区群众开始了“放心安居”的新生活。

迁建不易,如何让从滩区迁到社区的群众“迁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更不易。

“既要让群众安居,更要让群众乐业。”吴坝镇党委、镇政府一边紧锣密鼓建高标准社区,一边马不停蹄谋划能让群众致富的产业。

“社区对面就是配套建设的中小企业园区,中间只隔着一条马路。搬迁群众出门就能上班,在家也能赚钱。”吴坝镇党委书记吴光征参与了东晟明珠社区和中小企业园区规划迁建的全过程,对这一切耳熟能详。他说,企业园区总占地面积58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有4个标准化扶贫车间。(下转第四版)

2023-07-07 本报记者 王金勇 刘文华 黄玉斌 李世秀 张迪 1 1 濮阳日报 c121151.html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吴坝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