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截至目前,企业园区已入驻台前县璐璐工艺品有限公司、河南咏济堂科技有限公司、小马宠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台前县璐璐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范龙胜介绍,公司生产加工的毛绒玩具、鞋帽、服饰等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年产值7000万元,利税100万元。公司常年用工300人,生产高峰时段500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
走进生产车间,缝纫机工作的声音此起彼伏。工人各忙其事,有的在缝边、有的在裁剪、有的在搬运、有的在包装,还有的在检验成品,忙而有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工人中不仅有大姑娘小媳妇,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一些劳动强度不大的工序上忙碌。今年75岁的陆大妈,正在把一双双儿童拖鞋由里面翻到外面,顺带去掉棉絮线头。熟能生巧。两手翻飞、接来递去间,陆大妈左侧的鞋和右侧的鞋已经不是一个模样了。她高兴地说:“干这活儿一点不累,跟玩儿一样,能挣到钱了,也锻炼身体了,心情特别好。”
“经过检验、杀菌、包装等程序,一双棉拖鞋加一顶帽子,在美国的零售价就是20美元。”在包装车间,范龙胜说,“这些将要出口创汇的产品使用的外包装,也来自吴坝。”
向范龙胜打听了地址,记者赶赴位于王三里村的红彩包装厂采访。时已中午,车间里仍然忙个不停,负责人王辉正跟工人一起赶制订单。他说:“最近是大蒜收获期,好多工人都请假了,忙不过来,所以要加班。”
王辉告诉记者,包装是辅助产业,服务的客户主要是本地企业。这几年,吴坝的企业越来越多,厂里的效益自然也越来越好,业务量水涨船高。2022年产值突破了400万元大关。
“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客户,”王辉说,“是新希望六和。”
新希望六和,全称台前县新希望六和鲁信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郑三里村西,是台前县肉鸭屠宰规模最大的企业,日宰杀肉鸭肉鹅12万只,分割鸭脖、鸭翅,鹅掌、鹅腿销往全国各地。公司现有员工600余人,每年支付职工薪酬2500余万元,员工多为附近村庄的群众。公司行政经理、台前县工商联副主席徐俊涛介绍,公司配套投建了10个标准化肉鸭养殖小区,分散在全县不同的乡镇。其中,吴坝有李坝村和牛三里村2个肉鸭养殖区。此外,公司还签约了5000余户养鸭户,既解决了本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又扶持带动大小鸭合同养殖户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在吴坝走访,越走越带劲,越访越停不下脚步。最明显的感觉是该镇产业链完整,上中下游企业环环相扣、环环呼应、环环都挣钱。吴坝镇镇长仝其振说,这两年,镇党委、镇政府成立开放招商专班,不分节假日跟踪服务每一个项目的签约、落地、投产,构建形成了“一园四区”的新发展格局:西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南部黄金桃种植区、北部大蒜及特色农业种植区、中东部桑蚕种植养殖区、中西部畜禽养殖区。2022年,吴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同比增长1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57亿元,同比增长33%。今年,吴坝又推动湖南耒阳金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1.4-丁烯二醇及系列产品项目落地;谋划投资2.8亿元的豪纳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1.2亿元的羽绒深加工项目和投资1.2亿元的新希望六和年产6万吨预制菜深加工项目,已全部建立台账,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除了这些集中发展的优势产业,吴坝还有位于朱庄村的台前鹏程制衣有限公司和油桃种植基地、位于柿子园村的蟠桃种植基地,以及全镇广泛种植的大蒜。用仝其振的话讲:吴坝镇现在是村村有项目、户户能致富、人人闲不住。
谈起近些年吴坝镇发展变化的原因,镇党委书记吴光征感受颇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的理念去谋划实施。滩区群众迁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腾出了空间和资源,有利于黄河安宁、消减水患,但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尽快找到产业兴民、富民的路子,让迁建群众真正安居乐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培树创业型“头雁”,建好坚强战斗堡垒,汇聚协调发展合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夯实组织基础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样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可喜的是,选好党支部书记、建好党支部不仅是吴坝镇党委重点抓的事儿,也是该镇党员干部的共识。
夏日的清晨,东晟明珠社区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空气格外清新,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这天,宋金凤一起床,就急忙开上车,奔向3公里之外的老家——朱庄村。
“时间不等人,俺马上要去俄罗斯参加羽绒展会,走之前得把村里的事儿都料理好。”快言快语的宋金凤,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朱庄村是个典型的骑堤村,堤里堤外都有人家和耕地,村委会离黄河不到1公里。记者在村委会采访,可隐隐听到黄河的涛声。全镇黄河滩区迁建工程中,朱庄村共有110户群众需要搬迁,约占全村的三分之一。2019年,朱庄村滩区迁建工作“吃紧”,宋金凤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别看金凤年龄不大,还是个女同志,但她有思路,有闯劲,更有公心,我们都认可她。”村民于庆举的这句话,道出了朱庄村群众的心声。
面对群众的认可,宋金凤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打好滩区迁建这一“当头炮”,宋金凤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带领村“两委”班子一次又一次登门走访,为群众讲政策、摆事实、谈道理,算好收入账、算清补偿账、算准长远账,1户、2户、3户……宋金凤的真心赢得了民心,吴坝全镇第一个搬迁到东晟明珠社区的村子是朱庄村,第一个实现搬迁清零的还是朱庄村。
朱庄村滩区迁建工作全镇领先,产业发展同样不甘落后。
朱庄村一直有晴耕雨读、尊师重教的传统。明清以来,书香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保留着为纪念两位秀才而立的古碑。相传秀才饱读诗书,治学严谨,开私塾、办学堂期间,远近学子慕名而来,村子一天到晚书声琅琅。待学业期满,这些学子奔赴四方,或入仕做官,或建功立业,又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使朱庄的村名声愈发响亮。
善为人先的宋金凤审时度势,在吴坝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心借助该村历史上私塾名盛、桃李满天下的书香文化底蕴,重磅打造极具耕读特色的“桃李小镇”。
在宋金凤和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朱庄村一方面因地制宜,依托本村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油桃、李子等经济作物;一方面积极宣传推介朱庄村桃李满天下的书香文化,使枝头的桃李与传说中的“桃李”相映成趣,很快就让“桃李小镇”火爆“出圈”,前来采摘、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当村干部就得像李连成书记那样,有‘发展瘾’。”是宋金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让留守妇女能在家门口挣钱,宋金凤又把目光盯到服装加工上。在她的倾心培育下,朱庄村服装加工厂不仅为当地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生产的羽绒服还走出国门,打进了欧美市场。“在家门口创业,在黄河边干活,一看见涛涛黄河,一听见浪涛轰鸣,人就来精神,浑身也有了使不完的劲儿。”宋金凤心直口快地说。
在朱庄村走访时,很多村民坦言,朱庄村这几年的变化犹如梦幻一般。
其实,在当下的吴坝镇,像朱庄村党支部这样的坚强堡垒还有很多。吴光征说,他们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加强基层党建、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强力实施“书记工程”,建立健全专班推进、领导包联、精准补短、观摩交流、督导整改机制,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夯实组织基础。
厚植绿色文明理念,化水害为水利,因地制宜,建管并重,打造生态观光农业新优势,助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写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夏日的吴坝,放眼望去,万物滋荣。“两河三堤”交汇处,杨树、柳树、柏树等交相辉映、绿意盎然,各色野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拆迁过后的土地复垦一新,大蒜种植户正忙着挖蒜,享受丰收的喜悦;桃园里的桃子挂满了枝条,种植户正抢抓为桃子套袋的最佳时期……
漫步吴坝,村村有游园,路路有绿荫。生活在吴坝的人们,农闲时纷纷走出家门,徜徉大堤上,漫步河岸边,畅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如今的吴坝,已经华丽变身为一座绿色生态小镇。
“现在的吴坝,满眼是绿,像一个大花园,胜似塞外草原般美丽。”正在金堤河入河口南金堤露营的市民刘鹏不禁感叹。
放眼望去,吴坝域内的金堤河水面开阔,两岸植被茂密。河水在丰沛的水草间穿行,百鸟优雅地在水边漫步觅食,野鸭悠闲地游弋水中。河岸边,垂钓者双眼紧盯水面的鱼漂,静等鱼儿的到来。临黄堤的另一侧,往时波涛汹涌的黄河,仿佛受到金堤河的感化,也似乎变得安静下来,静静地奔向大海。
登上张庄入黄闸,眺望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河风拂面,林涛过耳,让人心旷神怡。吴坝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文深告诉记者,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是2015年规划设计、2019年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的,集调蓄洪水、科普宣教、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四大功能于一体。公园西起县城关镇高庙桥,东至吴坝张庄入黄闸,全长约30公里,总面积逾2万亩,贯穿吴坝东西全境。吴坝处在湿地公园末端,也是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最为集中的部分。王文深说,吴坝地势低洼、沟渠纵横、坑塘密集。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抓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同步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改善镇域生态环境,在镇党委、镇政府大力号召、带领下,村村植树造林、渠渠清淤疏浚、塘塘澄沙汰砾、路路美化亮化,全镇大小村庄与湿地公园很快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与此同时,镇宣传、环卫、治安、教育多部门协作,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开展志愿宣教活动,制作湿地科普展板,发放湿地保护手册,竖立爱鸟、识鸟、护鸟宣传牌,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送“吴坝草木新,人鸟共家园”等主题的视频或美篇。现在,湿地公园保护已深入人心,爱鸟爱林爱湿地已成为吴坝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湿地公园吴坝区域,常年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草木葳蕤、鱼虾成群,吸引不少白天鹅、黑天鹅等珍稀禽鸟来此翔集栖息。
“恁看那里,”王文深突然兴奋地说,“那是不是白鹭?”
记者顺着王文深手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一片芦苇荡里,果然有一群若隐若现的白色鸟儿在觅食嬉戏,足有四五十只。风吹草低的间隙,记者先用手机相机的调距功能将其拉近,再用形色软件辨认,没错,那就是白鹭。
白鹭又名鹭鸶,身高体长、颈细腿高,喙如长钩、羽如白雪,因其举止高雅、形象端庄,爱情专一、责任感强,历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白鹭选择栖息地对生态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白鹭在吴坝湿地区域出现,见证了吴坝的生态环境在不断优化和改善。
难怪王文深喜出望外,记者也跟着高兴。他说,当初浙江柳桥集团公司总裁傅妙兴来到台前洽谈项目、考察选址的时候,正是看上了吴坝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色,这才确定来此投资办厂的。
朱庄村党支部书记、台前鹏程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金凤,以及前文提到的范龙胜,则是看中家乡优美生态环境、优良营商环境返乡创业的代表。
河岸绿了,生态好了,吴坝的父老乡亲开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除了传统增收产品大蒜外,桑葚、桃子、李子、四季豆都成为他们增收的“致富果”。
“俺种了6亩大蒜,今年亩产1500公斤左右。大蒜今年行情不错,人家跑到地头上来收,好的每斤能卖2.3元!”在得知今年大蒜的收购价格后,李坝村村民吴静红高兴地说。吴静红告诉记者,今年除了大蒜,蒜地里还产出了1800公斤蒜薹,仅蒜薹就实现增收近8000元。
距离李坝村2公里的柿子园村,殷进荣正在桃园里给蟠桃套袋儿。看着被蟠桃压弯的枝条,殷进荣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我种的桃子既绿色天然又营养健康,前期采用鸡鸭粪便等绿色农家有机肥,后期果实采用套袋方式,不使用农药,整个生长过程采用绿色环保、无公害管理,目前种植面积有100亩左右。”
据吴光征介绍,吴坝设施农业总体规划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总体规划占地310亩,总投资2100万元,计划建设大棚87个。目前,已建设大棚45个,主要种植四季豆,全部投产建成后,将带动千余人就业,年利润300余万元。
记者蹲点采访调研结束时,吴光征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吴坝镇党委、镇政府将进一步利用好“两河三堤”交汇等地理位置优势,紧抓乡村振兴、文旅文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不遗余力谋划建设好河南东北“金三角”,不断加大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做好“保护前提下的利用”大文章,努力化水害为水利,让“金三角”更加熠熠生辉,奋力写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吴坝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