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城区,每天都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身穿蓝马甲,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旦发现脏乱差现象,就拿出手机快速记录下来,然后一键上传至后方的指挥中心。他们如同一个个“移动探头”,每天巡视着城市的角角落落。
手机上一个小小的按键,见证了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从最初的层层指令、向多部门投诉和被动巡查,到如今的一键传达、一站式受理和主动作为,我市打造的“1+3+N”智慧城管体系,正织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大大提升了城市运行感知、协调指挥、文明创建、监督考评及专项监管等方面的能力。
从井盖、路灯,到城市道路、居民小区,这张覆盖市城区的数字城管网络,如何远程监测超19万个城市部件?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信息采集员,如何在几分钟内立案处理?全年约12万宗、单日超300件市民关心的城市管理案件,如何实现事事有回音?
这些问题的背后,正蕴藏着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治理的“濮阳密码”。
大数据
助力城市治理精细化
7月11日上午,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指挥大厅,10余名案件受理员正紧盯着电脑屏幕快速审核前方收集到的案件。“您好!您于上周六反映的玉门路与江汉路交叉口向北约100米处人行道施工无围挡问题已经解决,请您现场确认一下。”接线员杜丽艳正在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回访。她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案件从信息采集到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十几秒即可完成。
电脑前方,市智慧城管平台的大屏幕上,视频监控、案件处理数据等信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视频监控范围内,市容环境和卫生状况一览无余、清晰可见。
“井盖、路灯、交通护栏,几乎所有你能看得见的城市‘部件’,我们的系统内都有相关的数据信息。”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副主任蔡晓霓介绍道,“比如,路面上的一个井盖破损了,通过地理位置和数据比对,可以快速找到权属方,知道它‘归谁管’。这样以来,既节省了大量寻找责任方的时间,也为快速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不止如此,之前需要城管队员逐一摸排和市民反馈才能发现的路灯损坏、共享电车无序停放等一系列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各种城市管理问题,现在通过高科技就能够快速完成。
依靠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我市不仅实现了对市城区超 19 万个城市部件信息的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也让城市治理变得更加快速、高效。
网格化
打通城市治理“末梢”
手机上的一个小小按键,背后是城市管理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运用大数据网络,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的治理新模式,就叫作‘智慧城管’。”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红英介绍道,“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城市运管服平台,将贯通省、市、县三级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宋仁志 实习生 郭伯一凡
短 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我市在《濮阳市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目标,以利企便民为导向,以业务协同为主线,以数据治理为驱动,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为支撑,打造管理、业务、数据、技术“四位一体”的数字政府总体架构。
超19万个城市部件可远程监控、“一图显示”,市城区主次干道、医院、学校等点位实现视频实时巡查,城市治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部门通过大力加强“智慧城管”建设和平台应用,促使城市管理更智慧、更高效、更精细。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的做法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以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望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随着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未来,我们的城市会更加智慧,群众生活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