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报7月13日四版刊发的报告文学《向未来》,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二十大精神正在龙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范县东张村只是我市众多美丽乡村建设及其成效的一个缩影。
从文中不难看出,东张村人紧跟时代的步伐,事事勇于超前、处处敢为人先。究其根本,在于有以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存胜为代表的领头人。正是在张存胜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早在30年前,该村率先推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领跑新村规划建设、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把部分劳动力从田畴阡陌中解放出来,鼓励、引导他们大力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等;早在20年前,该村首创稻鸭共作模式,不仅消除了困扰“三农”多年的病虫害,培育出黄河生态有机大米,而且因地制宜,结合黄河中下游气候特点,成功蹚出水稻旱育直播新路子,既破解了麦稻轮作的时间差难题,又省去育秧插秧等环节,实现了增产增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东张村不断阔步前行的实践和成效再次雄辩地证明:没有党建引领,没有以张存胜为代表的“头雁”的带领,没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乡村振兴道阻且长。
从文中还不难看出,东张村富且美的发展历程,既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干部及历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公仆情怀,也离不开还乡游子的拳拳之心,还离不开留守妇女的巾帼风采和残疾兄弟姐妹的自强不息。这也给人以启示: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罢,在瞄准、盯牢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目标的前提下,均需尽最大努力激发全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人人添砖加瓦、个个增光添彩。历任驻村第一书记从省城来到东张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黄河水进村,建游船码头,架玻璃栈道,办技能学校,筑星空岛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村里的年轻人,原本在外面打拼出一片天地,却情系故里、返乡创业,不遗余力地造福桑梓;留守妇女放弃安逸,巧手致富,舍我其谁地撑起村庄的另一半天空;身有残疾的群众,身残志坚,不等不靠,好学上进,通过键盘和鼠标,为土特产品插上飞翔的翅膀……正是他们用勤劳与智慧,共同绘出了东张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东张村人时刻关心关注发展、追求幸福生活的那股子精气神。为什么东张村能够先后摘取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以及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和桂冠?除去党建引领、“头雁”带领、齐心协力等因素外,还缘于他们从不懈怠、锐意进取,面向未来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追求。譬如: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又不局限于农民;他们种地,但又不局限于种地。他们高标准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正在领跑产学研深度融合,正在树立乡村旅游新标杆,正在培育乡风文明与观光农业花开并蒂……
星光不负赶路人。东张村干部群众,因为脚踏实地,所以行稳致远;因为放眼长远,所以未来可期。
刘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