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利梅
在路口,他们手举小红旗,维持交通秩序、劝导不文明现象;在社区,他们清理楼道小广告、规整乱停乱放车辆,让人居环境更舒适;在学校,他们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在乡村,他们关爱留守儿童、失独老人,参与治安巡逻……
连日来,在龙都濮阳的大街小巷和社区乡村,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用自己的点滴行动,持续为文明城市创建增光添彩,让城市生活更温馨更有活力。
他们,有一个响亮而美好的名字——志愿者。
濮阳是一座拥有光荣传统的志愿服务之城,2016年12月被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确定为全国“志愿之城”第二批试点城市。据统计,自全国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开通后,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注册实名认证志愿者84.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项目7万多个,注册志愿服务团体2614个。其中,市城区志愿者超过30万人,常住人口中平均每3人就有1人注册成为志愿者。
坚守执着的红马甲
“快点快点,今天轮到咱们小组去社区执勤啦!”7月11日早上7点,濮阳日报社工作人员刘迪、李娇、薛健健和宋仁志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手拿扫把、铲子、夹子等工具,到达华龙区长庆办昆濮社区。
他们捡拾地上的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铲除粘在楼道内的小广告,将乱停乱放的电动车、自行车摆放整齐,确保车辆不阻挡楼道口及消防通道,并对个别遛狗不拴绳的市民进行劝导。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发现的问题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及时发到社区创建工作微信群,提醒督导社区及时把问题整改到位,齐心共建宜居生活环境,共同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濮阳日报社办公室主任牛向东介绍,自今年3月以来,报社每天安排2个党支部派出10名人员,深入包联社区、网格,开展卫生清洁、文明劝导、秩序维持、文明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4个多月来,这项活动一天也不曾间断。他表示:“该区域商场多、居民小区多,还有数个学校和建筑工地,人员众多、情况复杂。但我们坚持不懈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文明城市创建各项任务,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称赞。”
除此之外,报社还组织人员在市城区开州路与益民路交叉口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与公安民警一同维护交通秩序、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活动为每天早晚2次,每次出勤4人,时长1个小时。据不完全统计,4个多月来,报社参与社区创建和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员有800多人次。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像濮阳日报社这样的创建责任单位,全市共有170多家。各单位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与有关部门强化沟通、协调配合,吸引社区群众加入创建工作,凝聚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
无处不在的小红帽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濮阳,“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投身做公益、人人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已蔚然成风。
在学校,你能看见他们的身影。4月,市实验中学组织20多名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清理垃圾、铲除小广告等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而且强化了他们的公德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6月下旬,市子路小学“红逗号”志愿服务队文明行动第六组的教师志愿者,深入棉麻公司家属院、工行家属院、电大临街楼、教育学院家属院等处,清理小广告、捡拾垃圾、规整车辆。7月6日,在市一中举行的“志愿同行 爱满龙都——2023年暑期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代表从师长手中接过志愿服务队队旗,号召全体学生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贡献力量。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