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清丰新闻

红色“微光”汇聚 终成璀璨“星河”

——清丰县用活红色资源助推“五星”创建工作综述

近年来,清丰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开展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安排部署,紧密结合“五星”支部创建,一体推进双庙乡单拐村、大翟湾村2个冀鲁豫精神传承地试点项目建设,持续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路子、作示范。

让红色资源焕发生机

原址保护与规划提升并重

在保护好核心区旧址群的基础上,把单拐、大翟湾等6个特色文化村纳入片区一体规划建设,着力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地标。

突出原汁原味抓旧址保护。在单拐旧址保护中,涌现了奔波操劳献出宝贵生命的老支书陈遂修、自愿搬迁支持故居复原的村民胡双虎等一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让单拐村成为拥有全国抗战根据地保留面积最大的旧址群。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中,清丰县始终秉承“保护旧址、修旧如旧”原则,组织专家全面摸排,分级分类予以修缮,先后对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和邓小平、宋任穷旧居等43处革命旧址进行深度保护,竭力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

突出高位推动抓规划提升。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常务副组长统筹协调,县文广旅体局、单拐纪念馆等相关部门联合推进,聘请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对6000亩单拐片区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设置文化传承、党建教育、战斗研学、院落生活、农耕体验五大功能区,着力塑造具有单拐特色的红色IP。

突出“国字标准”抓品牌打造。把单拐片区放在全国大视野中审视定位,注重提炼冀鲁豫精神,对标西柏坡等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区,推动单拐革命旧址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国字号荣誉,单拐村获批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让红色血脉代代赓续

资源挖掘与基因传承并重

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原则,深入挖掘单拐片区红色文化内涵,更好地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追寻红色文物。通过感情联络、实地探访等方式,征集杨得志在平型关战役胜利时留下的子弹等实物2000余件,习近平总书记为老战士刘汉生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照片1000余幅,设置抗战史迹、百名将军等8个专题展室,逐步形成“六馆”“一群”“一园”“一场”新格局。

寻访红色印记。成立县级红色资源专业挖掘队,赴东北、湖南、四川等地,追寻革命先辈奋斗足迹,探寻文物旧址背后故事,分类建立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红色资源档案。加强与革命后代沟通联系,每年接待革命后代参观300余人次,春节、中秋节寄送专属慰问信和花糕、枣馍等慰问品,更好地追忆前辈、以励后人。

讲好红色故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开展党史“七进”活动,培育专职讲解员16名,与央视合作拍摄专题片2部,推动单拐革命故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农村、进网络,3年来累计开展“百场红色故事宣讲”352场、受众5万余人次,网络宣讲65场、受众6.5万余人次。

让红色经济富民强村

试点推进与“五星”创建并重

坚持“红+N”融合发展思路,驱动“红色研学、文创开发、沉浸体验”“三驾马车”,不断延长红色产业链条,真正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致富产业优势。

发展红色旅游。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通过政府支持、村民入股等方式,筹措资金300万元,实施红色童年部落等项目,融入革命故事,着力打造极具特色的红色打卡地。2023年上半年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300万元,预计全年可达500万元。

开展红色研学。建设红色研学基地,设计“红色经典研学游”“跟着农民去田间”等精品研学路线,引进拓展训练、商务团建、劳动实践、民兵训练、少年军校等项目8个,打造农事体验、国防教育、非遗面塑、学生劳动、文化体验等特色课程12项,截至目前,接待研学团队15余万人次。

留住红色乡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民俗资源,开发清丰八珍及边区老酒、醋、香油、酱菜等系列伴手礼,自主设计生产积木大炮模型、纪念章、怀旧搪瓷杯等多种DIY红色军事文创产品,打造特色“文创伴手礼”名片,带动村民就地就业400余人。

“下一步,清丰县将持续扩大试点工作带动效应,推动2024年单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0万元,努力把单拐村打造成全省“五星”支部创建示范村,将单拐片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红色教育基地、全国基层党建示范样板。”清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李振涛 文/图

2023-08-11 ——清丰县用活红色资源助推“五星”创建工作综述 1 1 濮阳日报 c123148.html 1 红色“微光”汇聚 终成璀璨“星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