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这些车每加满一次氢,最高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运行时只排放水,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零碳零污染,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2000吨。”市公交公司机务处处长岳喜彦表示,车辆还拥有多项便民设计:全车去掉台阶,采用无障碍全低地板设计,并增加整体升降和侧倾的功能,方便乘客上下车;车辆中门设置有方便轮椅上下的翻板和残疾人专用座椅停靠位,“很受群众欢迎”。
作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华龙区已形成特种车辆制造产业链。华龙区委书记丁国梁表示:“商用车大多数搭载的是柴油机,碳排放水平明显高于乘用车,氢燃料电池大有空间。我们依托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厦门金龙、南京金龙等新能源车企加强合作,大力推动氢能整车生产。”河南国鸿年产2000套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项目,是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广东国鸿在濮阳开辟的一个主战场。其不仅与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建氢燃料电池实验室,成为支撑濮阳氢能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还与濮阳移动积极合作,今年7月,首个由氢燃料电池运行的通信基站正式投入运行,在通信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为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市政府拿出全市的公交车、环卫车、特种车辆市场,优先采购中沁泰康公司生产的氢能源车辆,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广阔市场。该公司负责人被濮阳一流的营商环境所吸引,进一步增强了在濮阳投资的信心。目前,该公司谋划建设的医学大数据产业园(北方影像中心)项目已扎根濮阳发展。
2022年9月28日,氢生活、AI未来——全球首款氢动力人形机器人发布暨濮阳“两能”融合战略签约仪式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举行。会上,濮阳与优必选科技就人工智能与氢能“两能”融合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决定联手探索和实施以人工智能驱动新能源发展战略……
一个又一个项目,像一颗颗珍珠,通过氢能产业这条“链”,在龙都濮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前的濮阳,以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新赛道,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氢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行业竞争能力迅速提升,并逐步向氢能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
躬身入局练“氢”功
2021年11月8日,《濮阳市支持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其中,对新建日加氢能力不低于500公斤的固定式加氢站,按建设实际投资(不含土地费用)的4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这在当时创下了全国加氢站补贴力度的新高。
“濮阳出台的这些政策以及补贴的力度,很诱人,很有吸引力。”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元表示:“我把濮阳发布的支持政策发到了朋友圈,大家纷纷点赞评论。”
这样“诱人”的政策还有:本地企业转型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设备投资额度超过3000万元的,给予设备投资额的10%补助;对涉及氢能产业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0万元、20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万元……
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推动濮阳迅速“出圈”,成为我国氢能行业的“焦点”。这也证明,对于氢能产业的建设布局,濮阳的决心“肉眼可见”、非同一般——
顶层设计锚定核心竞争力。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以氢能利用为突破,加快布局未来产业;要坚持“有中育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园,推动产业链由绿氢制造向制氢、储氢、运氢、加氢设备制造,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辆制造全产业链延伸,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发展路径剑指痛点难点。《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即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攻方向,以资源和市场吸引优势企业集聚,坚持核心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同步发力。制订“氢能产业链图谱”,从上中下游制氢、储运、装备等环节,提高装备制造水平、搭建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等方面,明确了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园区、设立氢能产业招才引智平台等17项任务清单。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濮阳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实现“四零目标”(企业办事“零阻力”、政企沟通“零距离”、政策落实“零停滞”、损害企业“零容忍”),吸引了众多氢能企业的目光。“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成功举办,吸引了500余名外地客商参会,现场签约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293亿元。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与濮阳市主要领导仅洽谈了5个多小时,就决定正式签约,联合开展“制、储、运、加”氢商业模式的探索及应用,彰显了“濮阳速度”“海德利森效率”。仅2022年,濮阳就招引氢能全产业链相关企业(项目)20余家。
夯基垒台加快产业发展。两年来,濮阳成立了氢能产业联盟,30余家企业加入联盟抱团发展;成立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企业高精尖人才创新主体作用;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河南分院在濮落地揭牌;华龙区氢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已入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家;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聘请国内外8位知名院士、专家担任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顾问,先后引进专家人才49人、科技高精尖人才403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迅速形成。
氢赢未来,筑梦远航。
在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绿氢生产基地、“郑汴濮”陆港联运物流集散货运氢能示范基地和“郑汴洛濮”绿色低碳市政交通氢能示范基地的征途中,濮阳将乘着时代东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现代化河南、现代化中国建设加油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