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暑假已经接近尾声。每年暑假结束,都有不少家长为迅速干瘪的钱包叫苦。今年依然如此,记者连日来走访发现,很多家长暑假期间都在孩子身上花了不少钱。要么花在外出旅游上,要么花在培训班里,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虽然心疼,但又无奈。
暑假到底该不该为孩子花这么多钱?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报培训班成不少孩子的标配
我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小王,自7月初放假开始,一直到8月上旬,每天下午都会在胜利路一家小区内的绘画培训班学画画。小王告诉记者,从小学6年级开始,自己突然想学画画,父母很支持,就选择了这家培训班,一年学费3000元。
记者邻居的孩子田同学,上小学3年级。这个暑假田同学要上书法、绘画、舞蹈3个培训班,尤其是上午,绘画课刚上完就得抓紧往舞蹈班赶。邻居感叹说,暑假里比平时还忙。但当记者建议不用报那么多培训班时,邻居又正色说:“那不行,小孩子就该多学东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报了3个班,邻居暑假花费5000余元。
走访中,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竞争激烈,别人都在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希望孩子有个特长,若不给孩子报,可能孩子长大就不如别人。至于花钱,虽然有些心疼,但为了孩子还是咬牙给报了,宁愿自己平时节省一点、辛苦一点。
带孩子看世界
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
“这个暑假,我和爸妈自驾去了武汉和长沙,参观了武汉大学、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橘子洲……”“我坐飞机去了兰州,看了黄河,看了丹霞地貌,看了甘肃省博物馆……”近日,我市某学校一班级制作了一个视频,让孩子讲讲暑假去的地方,10余名孩子用视频的方式,讲述了自己暑假游玩的经历。虽然有些孩子没上台讲,但不少孩子都出去旅游了一圈。今年暑假,各地旅游空前火爆,很多景区都是人山人海。记者联系了这个班级的一名学生家长,他们去兰州游玩5天,总共花了4000余元。
微信朋友圈中,不时有家长晒带孩子出去玩的视频。市民岳先生的孩子今年初中毕业,趁着初中和高中的衔接期,岳先生和另一名家长,两家人一起带孩子去了海南,每家花费1万余元。市民王女士在我市办了一家培训班,7月至8月集中把课程上完后,带着俩孩子去了西安,一趟下来花了7000余元。
记者注意到,除了家长自发带孩子旅游外,不少研学机构也纷纷组织暑期研学项目,比如“我到北京上大学”“我到上海看世界”等研学夏令营,吸引了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名。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地,都成了重要的研学目的地。记者注意到,这些研学项目普遍价格不菲,少则四五千元,多则七八千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一些商业机构的宣传下,不少家长除了学习焦虑,也开始关注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暑期纷纷带孩子“看世界”,为此即便花一些钱也心甘情愿。“别人家的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或是外出旅游开阔视野,让自己的孩子闲在家中,我实在是坐不住,也感觉对不起孩子。”一名家长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烧钱”教育孩子就有收获吗?
家长要量力而行
“无论是报各类培训班,还是外出旅游,都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需要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实际量力而行,尤其没必要进行攀比。”市油田第五小学的王勇老师说。
王勇说,作为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现中国目前的“鸡娃”现象特别严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功利心太强,遵从的不是“孩子爱干什么,擅长什么”,而是“别人孩子干什么,我的孩子也得干什么”,比了学习比特长,比了特长比经历,恰恰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以报培训班为例,要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追求所谓的专长,都是功利的表现。
但是,为了体验就花那么多钱,到底值得吗?王勇说,很难用值与不值去衡量。花钱和学习一样,都要量力而行,一方面要根据家庭状况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量力而行,看孩子喜欢干什么,兴趣点在哪里,因势利导地陪伴孩子成长。不用在经济上、学习上盲目攀比,无须把孩子养成“穷人家的阔少爷、娇公主”。本报记者 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