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迎开学季,恰逢收获时。
8月12至13日,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迎来了从北京、郑州、洛阳等地赶回的40余名志愿者,走村入户,对每一个申报救助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
这样的调查走访,已经坚持了20年。20年来,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以其创建的桑梓助学基金为依托,累计募集资金7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子2300余名,在为困难学生雪中送炭的同时,也为范水大地播撒了无数颗爱的种子。
一支雪中送炭的爱心基金
爱,缘起2004年。
那年春节,孟贵臣、刘伟、刘东峰、于勇军等平时热心捐资助学的6名爱心人士聚在一起,畅谈如何更好助学的事宜。他们商量,成立一个志愿者团体,专门开展爱心助学,并推荐孟贵臣作为爱心团体的负责人。
经过商量,孟贵臣等决定为爱心团体取名为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经过办理各项手续,2004年8月16日,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在范县民政局注册的正规爱心组织。
协会成立后,孟贵臣等就做了一件大事。他们拿着摄像机,将范县所有乡镇的所有村庄跑了一遍,挨个走访家庭困难的在读大学生并录像存档。走访遇到的情形,远超出志愿者的预期。很多家庭可谓一贫如洗,个别家庭甚至没有一张床,一家老小晚上就睡在干草上。
志愿者将录像进行剪辑,选取10余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家庭,制作成15分钟的视频,递交范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观看。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现状,深深打动了该县领导的心。很快,范县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意见》,要求以民间运作、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对困难大学生进行救助。而社会运作的任务,就落到了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的担子上。
救助困难大学生需要资金,孟贵臣等决定以协会的名义,设立桑梓助学基金。“桑梓”一词,常被用来借指故乡。协会以这个名字为基金命名,目的是让所有困难大学生感受来自家乡的爱。
一份持续20年的爱心事业
爱,一坚持就是20年。
范县县委、县政府对爱心助学事业的重视,给了孟贵臣等莫大的动力。为扩大影响力,协会在范县媒体广泛发布通告,号召全县困难大学生报名申请爱心基金。让志愿者没想到的是,通告下发后,一下子有数百名困难学生报名。
这可让志愿者犯了难:这么多学生报名,钱从哪里来?志愿者想方设法、各显神通,发动企业、发动亲友、发动同事、发动范县在外工作的人士。范县这方热土,从不缺少热心之人。得知消息后,很多人积极支持,其中清华大学几位范县籍教授第一时间向协会捐款。
爱心基金如何向困难大学生分配?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发放?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坚持入户走访每一名提出申请的困难大学生,并录像作为凭据。协会将指标细化,按困难程度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最高的资助5000元,最低的资助3000元。因爱心基金有限,每名受助大学生仅限于刚考上大学的这一年。
不少人对桑梓助学基金给予特别的“重视”。每年即将发放爱心基金时,总有人向志愿者打招呼:“那个谁谁谁是我的亲戚,家里比较困难,你看能不能照顾一下?”对于这种情况,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从一开始就设法堵住这个口子:“决不能让桑梓助学基金成为‘唐僧肉’。”为此,协会专门要求,每年入户走访时,每组走访人员不得少于3人,并且录像为证。
最大的问题还是爱心基金的募集渠道。从2005年到现在,范县县政府每年从县级财政拿出15万元,注入爱心账户。但随着受助大学生越来越多,更多的资金还得靠志愿者自行筹措。每年募集,时间越长越难。2009年,在河北霸州做生意的张雷民获悉了桑梓助学基金的事情,为志愿者的爱心所打动。桑梓情浓的张雷民主动加入协会,一开始每年向协会捐款10万元,后来增加到15万元,再后来增加到20万元。截至2023年,张雷民已累计向协会捐款200余万元。
正是有了像张雷民这样的爱心人士的持续捐款,桑梓助学基金才有了源头活水,得以坚持资助困难大学生长达20年。现在,桑梓助学基金由最初的仅资助大一新生,发展到同时资助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2023年,根据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的协会章程,张雷民当选为第三任会长。“这是300余名志愿者对我的信任。我将倾己所能,让桑梓助学基金继续在范县大地发挥更大作用。”张雷民介绍,这段时间,桑梓助学基金迎来一件大喜事: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听说桑梓助学基金的事迹后,专门派人来范县对接,计划对桑梓助学基金进行帮助。双方合作成功后,爱心基金筹措难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届时协会可资助更多有需要的大学生。
一场永无终点的爱心接力
今年参加入户走访的志愿者,有从外地赶回的桑梓助学基金曾经受惠者,也有从未受过救助、被桑梓助学基金所感动的范县本地及外地大学生。
范县人才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刘利峰专程带着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儿子赶回范县,一户一户开展调查。刘利峰是范县人,现在北京上班的他,从未忘记上大学期间曾受过桑梓助学基金的帮助,不仅每年为助学基金捐款,而且加入到志愿团队中,成为协会副会长。(下转第三版)
本报记者 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