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花不是云朵,也不是花朵,云花其实是一个胜似云朵、花朵的蒙古族姑娘,笑靥甜美,声音清纯,生长在广袤的乌兰布和沙漠上。
乌兰布和系蒙古语,意指红色公牛。因其夏天温度过高,又有火焰山之称。曾几何时,这头公牛桀骜不驯,野性十足,动辄狂奔怒号。所到之处,沙进人退,横行霸道了千年万年。北起狼山、南至贺兰山,东临黄河、西接吉兰泰盐池的一万平方公里,皆为它的领域,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
俱往矣。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8月,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巴彦淖尔日报社组织发起“相约黄河至北 讲好黄河故事”采风活动。沿黄九省区的地市报人欣然赴约,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一起见证领略了黄河与草原牵手、沙漠与绿洲相恋、天空与湖水互为镜像的自然美景和人造奇观。
我们去乌兰布和那天,风和日丽,视野开阔。驶上穿沙公路,车行百里,仍然沙丘绵延,一眼望不到边。深入人迹罕至的沙漠腹地,突然有一片高标准的现代化厂房矗立眼前,圣牧高科到了。
圣牧高科全称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2009年组建成立,总部设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日产鲜奶1800吨,其中有机鲜奶1200吨。公司经营管理着数十座牧场,多座牧场分布坐落在乌兰布和沙漠,我们看到的是其中之一。云花就在这里工作,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磴口县人。在她儿时的记忆里,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一天到晚飞沙走石,祖祖辈辈为流沙所累。她一边领着我们进草场、入车间,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圣牧高科团队一手防沙、治沙、固沙,一手种草、养牛、挤奶的创业传奇。
云花说,圣牧高科进驻乌兰布和沙漠,始自创始人姚同山的一句承诺。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许多国人对中国乳业失去信任,时任一家乳企新闻发言人的姚同山面对记者“中国企业生产的牛奶,以后还能不能喝”的尖锐逼问,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他当场郑重承诺:“我们一定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牛奶。”
一诺千金。
在既往的经验和认知里,草原才是养牛产奶的理想之地。姚同山历经考察,另辟蹊径,认定在沙漠养牛产奶,犹有过之而无不及。沙漠渺无人烟,方圆百里与世隔绝,形成天然的疫病隔离区。而且,黄河河床高出整个沙漠,方便灌溉,水资源丰沛,沙漠以下是黄河故道,有黄土,有胶泥层,与黄沙搅拌,可种植出无污染的优质牧草。此外,沙漠通风透彻,日照充足,有助于奶牛强身健体,进而保证牛奶的品质。
理论上成立,践行起来太难了。姚同山带领圣牧团队在此做的第一件事是推平沙丘,大面积种草。红色公牛真不是好惹的,每天都刮着七八级的大风,草种下去,一转眼即被连根拔起。最初种的2000亩牧草,一无所获。那时还没有楼房等建筑,他们只能搭帐篷住宿。有一天后半夜,月黑风高,赖以寄身的帐篷也给刮飞了。
于是改变策略,先植树。植树也有门道,高大树种为一级防护,乔木、灌木分别为二级、三级防护,里三层外三层。累计种下8000多万棵树木的时候,风小了,沙流不动了,青青牧草终于长起来了。
这才开始养牛。
与红色公牛角力,为火焰山降温,给沙漠披上绿装,圣牧团队探索走出一条财聚人聚、种养双赢的新路子。他们发动周边牧民和养殖企业参与进来,用奶牛、资金和人才入股,不仅带富了父老乡亲,也迅速扩大了规模,让20余座现代化牧场在沙漠上拔地而起。如今,圣牧高科已是我国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也是我国唯一一家符合欧盟有机标准的有机乳品公司,其自主研发的系列奶制品多次在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不仅种草养牛,”云花自豪地说,“我们还开始在沙漠上种粮种菜种向日葵。从前是沙进人退,现在是人进沙退哩。”
行走在穿沙公路上,不时可见成方连片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沙地真的变宝地了。作别圣牧高科,我们走进另一家同样在荒漠上创造奇迹的企业,磴口县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
苁蓉生物董事长叫魏均,是磴口县沙区新一代农民,对过去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窘境刻骨铭心。他说,从父辈手里接过植树造林的铁锨,他就开始思索,种什么样的树,造什么样的林,才能花开并蒂,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呢?
魏均回忆,从前种树主要是防风固沙,树种单一,多选高大笔直的杨树。而且没机械,全凭人力。树苗扛回来,埋头挖坑,一个人一天挖几十个坑就累得不行了。
累得快不行的时候,魏均注意到梭梭。
梭梭被誉为治沙先锋,长在地面上的躯干虽不高,沙面以下却盘根错节,可蔓延触及几十平方米。但凡有点滴水分,它都吸收得到,所以种植梭梭,几乎不用浇水也能成活。一只骆驼正在啃吃梭梭的叶子,不时用蹄子扒拉一下梭梭下面的沙窝,似乎嗅到了美味,寻找着更好吃的东西。
累让魏均眼冒金星,更让他眼前惊现电光石火。作为沙区儿女,他知道骆驼嗅觉敏锐,可以闻到沙里的肉苁蓉味儿,所以才用蹄子刨。难不成它发现了肉苁蓉!
没错,就是肉苁蓉。
肉苁蓉又名苁蓉,入药,多年生寄生草本,具有抗衰老、强筋骨、美容养颜等功效,《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典籍均有记载,素有沙漠人参、沙漠金笋等美誉。野生苁蓉珍稀名贵,历为西域藩国王室贡品。蒙古族民间有谚,宁要苁蓉一筐,不要金玉满床。因为根深,也因为躯干不高,梭梭不容易被摧残,倒是立竿见影地阻挡了红色公牛的怒号,为沙漠铺上绿色的底色;开在梭梭身上的苁蓉花,姹紫嫣红,妩媚妖娆,又把沙海绿洲调色成绚丽缤纷的天然花圃。
但是,苁蓉自身不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梭梭根接种、吸收养分,才能得以生长。从这个角度看,苁蓉与梭梭仿佛结下了木石前盟,今生必将重逢。年年春天,被沙尘暴卷入地下的苁蓉种子会发出“我在这儿等你”的情报;同样在春天动情的梭梭一激灵,快速辨别方位,热烈回应着“我要找到你,喊出你的名字”,发力向纵深处扎去。它细入毛发的根须,不偏不倚,正好揳入苁蓉的种子,与之结为一体。从此患难与共,生死相随,分享阳光雨露,直到地老天荒。
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走梭梭和苁蓉的爱情。自那以后,魏均承包了5万亩荒漠,投资8000多万元,栽植梭梭林,在梭梭根部人工嫁接苁蓉,成全了点沙成金的神话。他说,梭梭林防风固沙,是生态效益;在梭梭上接种苁蓉,有序采挖,取大留小,是经济效益。梭梭接种苁蓉,亩均收入五六千元,不占用耕地不说,还可实现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目前,苁蓉生物已形成从苁蓉种植到深加工,再到新产品研发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更多群众走上种植梭梭、嫁接苁蓉的道路。眼前的情景,草木葳蕤,花香袭人,哪还有一点儿荒漠的迹象?
梭梭憨态可掬,苁蓉心花怒放,二者的旷世之恋,让人心生艳羡和敬意。为什么植株不过一两米高的梭梭,根须却深远到几十米?原因无他,盖缘于爱呀。
“我们常说,”同行的美女记者鲍艳媚一边给苁蓉花拍照一边说,“人进沙退,绿进沙退,叫我说最根本的,其实是爱进沙退!”
黄河流过乌兰布和,风吹草低,鸟飞长空,蓝天一碧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