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台前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深入探索“小法院、大法庭”新路子,在辖区5个人民法庭实行“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审理、就地执行”的基层矛盾“一站式”解纷服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速度和温度。
驻庭执行
助推法庭高质量发展
“谢谢法官,在家门口的法庭就能申请执行,真是太方便啦!”近日,台前县吴坝镇的张某等3人到夹河人民法庭申请强制执行。他们曾在李某经营的家具厂务工,被拖欠劳务费2万余元。后双方经法庭调解后达成协议,但李某未履行,且下落不明。
张某家距台前县城约30公里,因往返不便,其申请执行的事一再拖延。当听说台前县人民法院实行“审执一体化”改革,法庭有了驻庭执行团队后,他们赶紧到法庭办理了执行手续。
“设立人民法庭,目的是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法庭参与执行工作是司法职能延伸的应有之义。”台前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郭循利说。按照这一思路,该院探索建立“1个指挥中心+1个卷宗管理中心+3个工作小组+7个执行团队(其中5个为驻庭团队)+1个拒执大队”的“11371”执行工作模式。5个驻庭执行团队全部下沉到法庭,实现人民法庭内部“审执一体化”。该项措施实施后,人民法庭直接参与到执行工作中,不仅可以促使审判阶段的法官更加注重调解工作,而且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执行案件。同时,可充分发挥法庭工作的地缘、人缘优势,弥补执行人员不熟悉法庭案件案情和当地社情民意的短板,有利于快速、高效地开展执行工作。人民法庭还会邀请村(社区)工作人员、乡贤等社会力量协助执行工作,促进案件和解或执行到位。
“此前,老百姓的诉讼案件在法庭就能立案,但是执行案件需要到法院本部才能立案,这对有些工作忙、路程远的当事人来说并不方便。现在推行‘审执一体化’改革,每个法庭都有驻庭执行团队,执行干警面向群众答疑解惑、办理执行案件,免去了当事人来回奔波的辛劳。”郭循利表示。
以审促执
凝聚力量破解执行难
如何凝心聚力破解执行难?该院“审执一体化”改革给出了答案。
“说心里话,真没想到这笔钱能这么快要回来!这都是法院的功劳,心情就是激动……”近日,拿到10万元执行款的申请执行人杜某喜笑颜开。2018年,杜某将30万元借给了因做生意急需资金的李某夫妇,并约定利息计算方式。随后的几年中,对方仅支付了部分利息和1万元本金,对剩余款项一拖再拖。无奈之下,杜某对李某夫妇提起诉讼。夹河法庭承办法官在收到该案后,随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并冻结二名被告银行账户的部分存款。被告在收到法院相关文书后,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提出调解。经承办法官多次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第二天,李某夫妇按照约定来到法庭,在法官的见证下当场履行10万元,剩余部分按照协议约定陆续归还。“法官审判时考虑案件的执行,倡导就地化解纠纷并兑现。执行前摸清当事人矛盾焦点和财产状况,审执联动相辅相成、相互借力。当事人在基层法庭即可实现高效、便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达到了以审促执的良好效果。”该院副院长杨合华表示。
以执验审
锻造诉源治理“桥头堡”
实行人民法庭“审执一体化”改革,并不是简单地给每个法庭划个区域,而是将人才和人民法庭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关键。该院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系统谋划,配齐配强中层干部队伍特别是法庭队伍,优先从具有人民法庭工作经历的干警中,选派优秀年轻法官担任人民法庭庭长、副庭长。同时,5个驻庭执行团队都由该院执行局能力素质强、工作认真的干警组成。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人口变迁、科技进步等因素带来的新变化,结合受案数量、诉讼方式、交通条件等因素,在实行人民法庭负责辖区民事案件的基础上,推行“综合+专业”审判机制,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区域布局,提升服务水平。
“孙口镇辖区企业集中,孙口人民法庭除审判辖区案件外,还负责全县涉营商环境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实现了司法效能最大化。”该院副院长刘传广说,台前县人民法院在偏远法庭辖区设立了8个巡回审判点,实现城区法庭、城郊法庭、乡村法庭全覆盖,综合法庭、专业法庭相结合,人民法庭服务全覆盖的布局,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实施‘审执一体化’改革以来,台前县人民法院各项指标得到了明显提升,从源头上减少了执行案件,真正兑现了申请人的‘真金白银’。”郭循利表示,下一步,台前县人民法院将继续延伸司法服务,将基层法庭“审执一体化”改革与“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相结合,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孙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