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话黄河背河洼地治理

原市扶贫办副主任杨克功存有一张旧照片。那是1987年春节前,时任市长林治开与濮阳县渠村乡王窑村十二对新人的合影。虽然底色已经发黄,但照片深刻反映了历史的变化、改革的足迹,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1983年,濮阳市成立。濮阳县、范县、台前县沿黄三县黄河滩区的贫困面貌令人吃惊,而黄河背河洼地的贫穷情况,更让人揪心。时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调研中看到,一户农家的三个孩子没有一条棉裤,出门时轮流穿一件开了花的棉袄。濮阳县渠村乡王窑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宁可去坐牢,也不嫁王窑”的顺口溜说的就是王窑村。十几年间,村里没有娶来过一个新媳妇。“冬天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当时的情景怎能不令人心痛?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征求意见、科学论证,作出重大决策:从1986年冬,打响濮阳市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攻坚战。

1986年11月16日10时,治理背河洼地动员大会在濮阳县渠村乡召开,宣告了濮阳市以引水、压碱、改土、种稻、旱涝碱渍薄、农林牧副渔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会场响起的10声礼炮,昭示着当年要推广水稻种植10万亩。

作为在前线采访的媒体记者,我目睹了10万大军修渠、清淤日夜奋战的动人景象。我白天采访,夜晚用手摇电话通过五道机子给电台传稿。编辑记录整理后,稿子在第二天的《濮阳新闻》节目播出。我和指挥部办公室杨克功、陈水怀等同志五下王窑村采访,看到农民为修渠腾地,主动让地、刨树、迁坟。有的全家出动,上午不歇晌,在地里啃块干馍继续干。他们盼望种上水稻,过上温饱的生活。

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沿黄三县人民的艰苦奋斗,结出了累累硕果:按照干沟三年一遇,支、斗沟五年一遇的标准进行清挖疏浚,开挖干支沟58条291公里,治理面积350平方公里,新修桥涵595座;改建大堤引黄闸5处,扩大引黄能力55立方米/秒;硬化干渠8条21公里。背河洼地沟渠通畅,具备了种稻条件。1987年,背河洼地种植水稻10万亩,平均亩产175公斤。王窑村人第一次吃上了雪白喷香的大米饭。解决了温饱,有家底儿了,人精神了,提亲的就来了。春节前,王窑村有12个光棍汉成了家。得知这一消息,林治开专程到王窑村看望农民,与十二对新人合影留念,向他们表示祝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如今的黄河背河洼地种植水稻30余万亩,亩产600余公斤。背河洼地处处稻花飘香、荷花满塘,一座座二层小楼拔地而起,一个个蔬菜大棚生机盎然,乡村旅游显美景,家家户户喜洋洋。

作为建市之初就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我见证的黄河背河洼地的今昔巨变,是濮阳市4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它所折射出来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广大农民从温饱走向小康的时代之光。

2023-09-05 胡新会 赵军甫 1 1 濮阳日报 c124558.html 1 话黄河背河洼地治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