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当前,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心理咨询行业越来越受关注。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含心理咨询的企业已达12万家。
一方面,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这个行业在收费标准、咨询专业伦理、咨询与诊疗的界限等方面存在诸多乱象。据新华社报道,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收费很高,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很多系经几个月培训“速成”拿证,由此造成投诉维权事件多发、消费者权益及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为加强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监督管理,民政部自 2016年起连续曝光了13批共1287个非法社团。这些社团通过发展会员、收取会费、发牌照、评选颁奖、开展行业培训,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的方式在境内敛财。
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支撑
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副主任庞胜吾表示,目前心理门诊青少年就诊数量逐渐上升,多为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压力、厌学、入睡困难等问题,一部分来访者症状较轻,通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增强体育锻炼、解决实际困难等可以得到缓解,能够顺利回归正常生活学习。但大多数来院就诊的青少年问题复杂,除了成长的问题,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需要通过药物改善症状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帮助青少年回归正常生活。
庞胜吾说:“这就提示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普通的心理问题通过正规的心理咨询即可得到解决,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就不能单纯地依靠心理咨询,应及时到正规的精神卫生机构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给青少年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
小李高三时,因学习压力大,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初期通过心理咨询,心情有所放松,但焦虑症状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导致其不能上学,后来到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就诊。小李表示,他在学校心慌胸闷、头疼、无法学习,逐渐出现消极念头,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就诊后,庞胜吾给予小李抗焦虑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使其如期参加了当年高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考完,小李也一直遵医嘱坚持治疗,顺利进入大学。
从业10年的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中级心理治疗师杨芳芳说:“小李的案例引发我们的思考,由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居民心理健康认知水平有限,许多人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时,内心冲突已变形,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躯体症状,甚至已经发展到精神疾病。对于此类的来访者,咨询师本着对来访者真诚、负责的态度,及时采取会诊或转诊措施,否则可能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孙海俊表示,心理咨询与治疗,《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第五十一条就心理咨询人员、心理治疗师的执业规范作了明确规定,千万不能混为一谈。个别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费用动辄300元/小时,和公立精神卫生机构30元/次的心理咨询费、65元/次的心理治疗费用形成明显对比。我市公立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主要有: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南乐县精神病医院、濮阳县精神病医院。
“证书”或为培训机构“速成”
心理咨询是指针对一般个体或群体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短程服务,消除或缓解心理困惑,促进良好的心理健康适应能力与自我发展。《精神卫生法》 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从事心理治疗,但可以在医疗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治疗是针对异常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疾患的评估和治疗,以目标为导向的长程服务,矫治、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促进人格健康、协调的发展。《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治疗只能在医疗机构开展工作,心理治疗涵盖心理咨询。
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中,很多咨询师都声称具有相关专业证书。线上、线下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更是宣传证书受“国家认可”“等同于从业资质”,并且“零门槛”“高收入”“拿证即就业”。
人社部已于2017年9月将心理咨询师证书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剔除,现在已经没有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培训机构宣传的这些证书,发证机构多为心理协会、商会、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指导中心等,学员并不具备心理咨询临床能力。所以:凡是证书上写着某机构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都是假证;凡是声称某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跟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可用于求职就业的,都是大忽悠!
在我市一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记者发现,他们的报考条件为“专科以上学历”“18岁至65岁”。收费几千元,保证拿证。记者向其招生人员咨询,“没学过心理学能不能考过?”对方称,很多学员都是零基础,几乎无人有心理学专业背景。
“拿证一般需要两三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最快的才一个月。”该机构一名自称销售主管的人介绍道,培训、考试都在线上进行。学员登录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学习时长,学够课时就能参加考试。
“正常来讲,培养一名心理咨询从业者,需要7到10年的时间。”从业8年的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范玉洁说,“心理咨询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要学习30多门专业课程,还要接受250小时临床心理实践和200小时专业督导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伦理监管。”
“正规医院与社会机构最大差别就是‘职业伦理’!”范玉洁说道,“我们都是按照相关规范收费,都是以真诚、尊重、合作的态度来对待来访者。在我们医院,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预约治疗师。治疗关系是一种具有治疗性的特殊关系,它不同于朋友关系。心理治疗的过程更像是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来访者在治疗师的陪伴下,走过这段人生中的迷雾。”
规范行业乱象之“正本清源”
自从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考试被取消,表面上看从事心理工作成了“零门槛”。实际上,没有门槛恰恰成了最大的门槛,因为人们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正式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其主要职责包括: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师资队伍、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不少专家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国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管理机制,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来干。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全市唯一一所公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拥有临床心理科等六个病区。走进院区,还能看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协作医院、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市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市严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项目(“686”项目)技术指导单位等金字牌匾。市精神卫生中心还常年照护着五六十名流浪三无精神病人,因为它还是全国精神卫生管理试点城市的技术执行单位,承担着城市流浪三无精神病人收治、全市精神残疾人评定、全市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等多项重任。
疫情期间,市精神卫生中心主动作为,成立了由36名专家组成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应急队伍,开通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定时发布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及宣传视频,持续为广大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使命在肩,我院将继续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全民健心’活动,共同关注心理健康,传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和心理健康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健康氛围,不断推动龙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民心理健康普及作出优质、高效、持续的贡献。”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李全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