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记,今天得让我请你喝碗羊肉汤吧?你给我解决的这个事,我心里可如意!”8月25日,在濮阳县梁庄镇何寨村村室,78岁的村民邢长书看到前往走访的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银超,一把就拉住他的胳膊。
“那就不用啦。只要问题解决了,您老满意就行!”李银超笑着摆摆手,随后与老人拉起家常。
原来,邢长书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产生矛盾,双方你把垃圾倒在我门口、我堵着路不让你通行,一闹就是4年时间。其间,老邢曾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结果总是反反复复,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去年年底,李银超在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接待了老邢。在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召集何寨村“两委”成员和研评员、调解员、网格员等10余人研究对策。他们多次深入村内调停,为双方摆事实、讲道理,既谈政策又讲人情,最终成功化解双方积怨。事后,当事人双方对调停结果均感到满意。
李银超运用的这一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就是梁庄镇于去年10月创新实施的“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如今,“三诊”带“三合”工作法已成为该镇村民与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村民与单位之间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方式,“小纠纷不出院落、一般纠纷不出村组、大纠纷不出乡镇”的崭新格局已经成型。
因时而变 因势而生 “三诊”带“三合”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国家各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逻辑起点,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梁庄镇是全国4.1万余个乡镇中的一个。该镇位于濮阳县城东南25公里处,镇域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1万人。与全国各地一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变好了,但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群众的各种诉求不断增加,各类矛盾纠纷多发频发。
“改革发展稳定都是镇里的大事,稳定则是基础和前提;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都进行不下去。对于乡村基层来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大概率的。俗话说,哪家的勺子不碰瓢啊。”梁庄镇党委书记刘红星表示。
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看如何解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红星发现,在基层,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往往需要多种主体协作进行调解。过去,涉调部门资源分散不好找、调解员权威不高、调解方式陈旧,特别是调解成功率低,群众对此多有抱怨。
人民群众有呼声,党员干部有响应。梁庄镇党委班子经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创新推行“三诊”带“三合”工作法。
“三诊”即镇村干部坚持坐诊、巡诊、出诊,成立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站,聘请相关人员担任研评员、调解员,对排查及上报的矛盾纠纷及各类事项,研判后分类交办处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