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濮阳经验”享誉全国

本报讯(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张晓燕) 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0月30日至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陕西省铜川市举办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我市从产业转型、创新赋能、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向全国分享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濮阳经验”,备受全国各地与会者的关注与赞誉。

做优“产业转型”文章,重塑转型发展新优势。我市聚焦制造业主攻方向,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提升载体能级方面,坚持全市一盘棋,整合3个省级化工园区,打造国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加速释放发展活力。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发挥石化产业比较优势,培育形成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高端聚烯烃等特色产业链,成功获评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滩布局氢能产业,率先启动“绿氢”生产,“制、运、储、用”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中原油城”向“中原氢城”转变。同时,进一步壮大企业群体,实施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8家,电子封装材料企业跻身世界第二大供应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技术全球领先。

做精“创新赋能”文章,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围绕绿色化工、生物基材料等,成立产业创新中心、公共研发中心,全市各类研发平台达502家;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离岸”研发平台,探索形成“研发在外、中试在濮、成果就地转化”的创新模式,成功攻克32项“卡脖子”技术。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实施科创型小微企业增量提质“春笋行动”,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48家。挖掘创新潜力,创新设立“人才日”“人才周”常态化人才招引机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7人、高层次人才257人,建成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做足“绿色发展”文章,擦亮转型发展新底色。我市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指标居全省首位,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建成国家级地下储气库调峰中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强支撑;大力发展新能源,建成百万千瓦级平原风电基地,2022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年均造林1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0.5%,湿地保护率稳定在64%以上,成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做实“民生改善”文章,共享转型发展新成果。我市坚持人民至上,民生领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主要体现在: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676个,打通断头路153条,新改建雨污水管线140余公里,推进综合公园、街头绿地等绿化建设,城市风貌明显改善;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头雁回归”工程,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园区31家,带动就业43.5万人;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小学扩容工程,新增学位8360个,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健康濮阳建设,高标准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8个,三级医院增至9家,群众就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2023-11-02 1 1 濮阳日报 c128077.html 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濮阳经验”享誉全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