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融”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范县濮城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侧记

近年来,范县濮城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农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径,将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变自然人文优势为村民致富抓手,擦亮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发展特色种养新模式

壮大“农业之能”

一是打造“三区一带”。该镇投资400万元,建设蔬菜加工生产基地,打造以五罗徐中草药、蔬菜轮茬种植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1000万元,提升濮州农业园,种植有机蔬菜及桃树、杏树,打造以有机农作物、林果间作种植为核心的“特色农业示范区”;投资2000万元,建设优质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和毛营村食品加工厂,打造以罗楼、毛营水产畜牧养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从北至南贯通五罗徐中药材加工基地、罗楼毛营水产养殖基地、五零林果间作区及前毕庄食用菌基地、吴庄食用菌基地,打造“农旅产业带”。二是发挥电商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的作用,成立濮城镇电商协会,创办抖音快手联盟,提升在电商助农中运用直播等新业态的能力。投资4700万元,谋划电商物流服务基地项目,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乡村振兴遍地开花。三是促进精深加工。把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农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投资1600万元,打造毛营村食品加工生产基地,在集特色种养、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上做足文章,实现产品从产区到销售的闭环。

推动设施建设新提升

迭代“空间之延”

一是留住濮州味道。该镇投资5000万元,对古濮州的“四关四街”进行改造,包括仿古建筑、立面改造、拆除乱搭乱建、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提升,重点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美食步行街等,将濮城镇特色名吃——羊头、杂拌、滑脊汤、素壮馍、鸡丝馄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设置,让群众在畅享美食的同时,感受濮州古韵。二是唤醒濮州记忆。投资4900万元,以濮城镇独有的濮州、濮县、油田、老中学“文化传承”为源头,以教育、地方民俗文化、故居遗址、独特人文景观等内容为核心,依托玉皇庙中学(原范县二中)、名泉度假村、广顺书院、西关大院石油小镇、油田博物馆、民俗文化街、葛舒斋故居等资源,建设濮州文化研学传承基地。三是呈现濮州新貌。依托油区和工业区,积极盘活西关大院、油建大院等闲置资源,积极推进投资3.3亿元的石油小镇、投资1.3亿元的广顺书院文化创业园等项目建设;投资800万元,加快完成兴濮路、濮州路、光明路等城区主干道强弱电入地项目,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

创新文化供给新路径

催生“民风之变”

一是组建“一支队伍”。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为抓手,整合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法治广场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阵地,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进村入户宣传党的各类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一个场所,多个主题、多种使用”。二是开展“两种活动”。依托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两大重点工作,结合“文明实践孝善日”“我们的节日”等活动,积极引导全镇各村围绕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等方面持续开展主题活动,不断培育时代新风。同时,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认真开展“三村三户一标兵”“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三是选树“三类榜样”。大力挖掘培育在乡村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类典型模范,形成了以五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美丽庭院三种类型为主的示范带动机制,通过媒体平台宣传、举办主题活动、开展特色项目等方式进行宣传引导,让“好乡风、好家风、好作风”在美丽乡村开花结果。王敏

2023-11-10 ——范县濮城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侧记 1 1 濮阳日报 c128864.html 1 “融”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