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包括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字等,都饱含风土人情、乡土味道,它们延续千百年不泯、饱经风雨不衰,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和血脉,成为赓续中华民族根脉的丰厚文化养料和精神支撑。民间艺术所蕴含的独特人文内涵、文化价值,正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动教材。
民间艺术是培养劳动观念的生动教材。民间艺术起源于劳动,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南乐草编工艺、清丰黑陶艺术等,都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劳动智慧。
民间艺术是传承根脉乡情的生动教材。如广西山歌《刘三姐》、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西“泥咕咕”、安徽凤阳“花鼓”、山西省吕梁“民俗剪纸”、天津杨柳青“年画”、川剧“变脸”、东北“秧歌”等,当我们面对这些质朴的民间艺术时,油然而生的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情感体验,勾起了浓浓的乡情和悠远的乡思。这种体验的获得,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给与的。
民间艺术是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反映出一个区域人们的精神寄托、精神慰藉和精神归属,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和民族性特点。民间艺术中蕴涵着人民大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寄托,汇聚着深入骨髓的责任、担当和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学校教育的关键职责是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真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因此,要用好优秀民间艺术这一丰富资源,使其发挥独特育人功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