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中国教学的奇迹》一书,深刻感受到书中孙维刚老师对教学事业的执着。孙维刚是北京二十二中名师,北京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虽然他有很多称号和荣誉,但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一位受学生爱戴和家长尊重的老师。孙维刚老师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对教材进行创新地有效整合,将6年教学内容缩短为3年高效教学。“创新”是对孙维刚老师教学奇迹最好的解释,见证了他对教材有效改革的胆量。教育之路是艰辛的,不服输、不固守的性格让孙维刚老师坚守素质教育,最终效果是喜人的、乐观的,也让很多学生受益终身。
作为教师,从书中的大智慧中悟到什么?怎样将孙维刚老师的教学精髓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中国教学的奇迹》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孙维刚老师知识面丰富,学识广博,这样的广博需要多少时间来充实自己?书中一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陈帆说:“孙老师讲数学课,山南海北、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唐诗宋词无所不讲。”回想自己,常用“没时间”“太忙碌”作为借口,懒惰思想在作祟,没有利用时间充实自己。学校倡导创办读书型校园,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提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丰富自己的学识,充分利用闲暇娱乐时间读书学习,做知识广博的教师。课堂也会更高效、有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作为教师,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平时教学中,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授知识上,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何为教育?教书育人。”而我认为,教育应是“育人教书”。孙维刚老师从不单纯抓“智育”,他主张“德智体”全面渗透,互相促进。从“德”上抓学习动力,以“体”为本抓学习本钱,所以他教授的班级学生个头普遍高于其他班级学生。孙维刚老师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觉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高校毕业时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才是真正成果,即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思想正与我校倡导的“以德树人”的观念不谋而合。改变一个人,不仅依靠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品德,“德”可以使人格厚重,提高品质。
有些学生,越被强迫学习,反而越差。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对教师的不服气。解决这个疑难,唯有“德育”。教师的一句关心,一个拥抱,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微笑的帮助,或许能融化师生之间的坚冰。这就是“德育”的力量,是仅单纯依靠“智育”所不能企及的。
真情投入,真诚交流,知识渗入,三者相辅相成,是现代教育最核心的本质。
所言有尽,孙老师给我的感动却非语言所能及。我想,我思,我行,用实践表明心中感想,才是最透彻的感悟,更是对孙维刚老师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