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各类协商22次,组织调研、视察、考察42次,建言成果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37次,反映社情民意120余次(件),立案并办理提案461件……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市政协2023年履职留下的坚实足迹。田间地头、企业工厂、农村社区、医院学校,听民声、访民情、问民意……一次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研协商、监督视察,记录着市政协履职为民的热情和实践。
“今年是九届市政协履职的起步之年。我们要对标省政协要求和市委工作部署,自觉把政协工作放到全市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和谋划,既要紧扣事关濮阳发展的大事要事,又要关注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献务实之策、谋创新之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2023年年初的工作谋划会上,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徐慧前的话语掷地有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年来,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省、市两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民生、化解难题,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履职方式,健全工作制度,加强能力建设,切实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政协之能、政协之为、政协之效奋力书写助推濮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履职答卷”。
聚焦发展要事建真言
“听说博物馆又开放了,趁着周末,带孩子来这儿看看文物,增进一些对濮阳历史文化的了解,我觉得很有意义!”2023年12月24日,从市博物馆走出的市民许先生如是说。
市博物馆于2023年国庆节期间全面开馆以来,尤其是历史陈列展厅的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参观打卡。“看到那么多人主动走进博物馆,我特别高兴。很荣幸在推动市博物馆建设中,政协人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回忆起节日期间在市博物馆看到的热闹场景,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洪涛感慨道。
市博物馆的全面开馆,离不开市政协的强力催化和倾力助推。
位于市城区黄河路与开州路交叉口的市博物馆,曾于2011年9月对外开放。但是近年来,受制于消防条件、安防设施等限制,市博物馆不具备开馆条件,上万件文物藏品只能被安放在仓库中。
“了解一个城市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参观城市博物馆,可见博物馆在一个城市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市政协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濮阳发展负责的高度上,形成一份长达8000余字的《市政协关于加快博物馆建设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提出加快博物馆建设的“政协方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2022年,市政协将《关于加快博物馆建设的建议》列为重点提案,由徐慧前牵头,明确责任、跟踪督办;2023年,市政协再次将“加快推进我市博物馆建设”列为年度监督性协商议题,通过调研、视察、座谈等多种方式,全力推动建议落地落实。
去年7月酷暑时节,市委书记万正峰以“四不两直” 方式到市博物馆调研,用整个下午时间,逐级逐层查看楼层框架结构,详细了解文物保存保护情况,并召开座谈会,与政协委员、相关部门一起为沉寂多年的市博物馆“把脉问诊”。11月,市长朱良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市博物馆调研,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打造濮阳对外窗口和文化高地。
根据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濮阳市博物馆改造提升和发展的方案》,如今,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濮阳历史文化展厅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了全面开馆;一至三楼公共区域的提升改造项目正在进行,筹划打造的数字动漫展厅完成施工图、内容脚本大纲,濮阳民俗展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政协调研协商成果已初步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实效。
加快博物馆建设只是市政协聚焦发展要事建真言的一个具体实践。一年来,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调研、务实协商,以针对性和前瞻性意见建议为党政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参考。我市在部分省辖市政协助推黄河国家战略实施协商研讨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优化引黄口门供水结构,在取水指标分配和调剂上给予濮阳市更多支持”的建议通过《会议纪要》呈请省领导参阅;有关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形成高质量协商成果,万正峰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关于振兴实体经济、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等大批提案通过督办、协商转化为助力现代化濮阳建设的具体举措……一场场关注高质量发展的“头脑风暴”持续在市政协精彩上演。市政协坚持把握好数量与质量、过程与结果、当前与长远、显绩与潜绩的关系,通过精准发力、靶向建言、高效监督,为全市改革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下转第三版)
本报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魏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