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讲述了一位哲学家在带学生漫游世界后,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把学生带到杂草丛生的旷野,询问他们如何清除这些杂草。学生们各抒己见,哲学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除杂草,一年后再来此地相聚。一年后,学生们回到原地,发现景象大变,原来的杂草之地已变成一片谷物丰收的庄稼地,学生们对此感到困惑。在哲学家去世后,学生在整理他的言论时,才恍然大悟:想除去杂草,只有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用美德去占据它”,看到这句话,我怦然心动,在学校教育中何尝不是这样?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心灵得以滋养、润化的沃土,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可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为学生不听话而大发雷霆,为教育调皮的学生而绞尽脑汁,为自己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无奈,这时,何不换位思考,用“美德”去占据他们的心灵呢?
前些年,我新接五年级班,班中学生调皮者居多,而且课堂纪律混乱,用任课教师的话说就是“无规无矩”,如何让课堂混乱的教室变得井然有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他们爱班级,让班级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呢?我根据班级需要设立了“纪律班长”“路队大使”“教师助理”等多个职务,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争取班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从而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班中有一名叫乐乐的学生,当他发现电脑在老师上课时总是没有人开时,为了节省老师的上课时间,他主动承担了“电脑管理员”的任务,每天早晨早早来到学校打开电脑和背投,放学时主动关上,而且总把讲台桌擦得干干净净。承担任务之后,乐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讲了,坐姿更端正了,我知道,这是因为用了“责任感”的美德占据了他的心灵,让他有了归属感。
这种做法让学生们更加遵守纪律,责任心更强,加上我的及时指导,大张旗鼓表扬,他们主人公意识越来越强,班级事事有人做,也让我变得说教少了,批评少了,班级管理也越来越轻松。
同样,做人也是这样。没有事情可做,总是在浪费时间,也许心灵会“长满野草”,用知识、美德去占据它吧,让它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盈。近些年来,我总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心灵在书中得以净化,在写作中得到提升。
记住: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是用美德占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