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能挣六七十元,来去自由,多劳多得,不耽误接送孩子和做饭,钱也挣了,家里的活儿也没落下,我很知足。”1月10,在台前县打渔陈镇周庄村一家灯笼作坊,正在制作灯笼的吕秀丽边做龙骨边说道。做龙骨、套灯笼、粘条、晾干……不一会儿,一个个制作精美的大红灯笼在她手中制作完成。
“临近年关,大红灯笼迎来了销售旺季,每天都有外地客户联系下单。”灯笼作坊负责人吴士宁介绍表示,作坊里现有20几个工人每天不停地赶制灯笼,一天能制作800余个。
当天,记者走进制作间,10余名工人正不停地赶制灯笼,有的在套灯笼套、有的在粘边、有的在晾晒制作好的灯笼。现场望去,满目的红灯笼映照着节日的喜庆。
“我今年71岁,在这里干了十来年了,活也不累,小吴也不要求我每天完成多少任务,更不嫌我年纪大。每天挣二三十元,再加上政府给的养老钱,日子够幸福了。”周庄村村民杨大娘说。
“我们这里的工人主要以妇女为主,年纪大的少干点,年轻的根据自身情况自己安排,除了组装、晾晒等工序需要在厂里,其他工序可以在自己家完成。工资月结,遇到家里有急事还可以提前支取。”吴士宁说,目前就有10余个年轻人在家缝制布套。
周庄村的这家灯笼作坊已经营20余年,刚开始每天只能生产几十个,产品只能到周边集市售卖,如今每天可制作800余个,全年可生产灯笼10万个,产品遍布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年产值100余万元。
周庄村吴家灯笼的热销离不开质量和服务。据吴士宁介绍,为了提高灯笼质量,他们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从刚开始的竹制骨架到现在的铁制骨架,产品不仅更轻便结实,也越来越美观。“只要是在我们这里订购的灯笼,我们都负责维修与回收。一个灯笼都浪费不了。”吴士宁说道。
本报记者 宋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