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幸福的源泉,是进步的动力,是和谐的基础。传承感恩文化、发扬感恩精神在如今十分必要。”
“感恩教育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发力,让人从情感上的共鸣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
“我建议,感恩大讲堂走进更多社区和家庭。”
…………
1月19日,窗外寒风凛冽,市委党校302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一场由市委党校、市社科联主办,市感恩文化促进会承办的濮阳市感恩文化研讨会正在进行。20位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的代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热衷感恩文化的英雄模范等围坐一堂,结合工作经历和个人思考,深入探讨感恩文化的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恩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深入挖掘感恩文化内涵,传承弘扬感恩精神,对于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莉在致辞中表态,今后,市委党校要把感恩文化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和市社科联、市感恩文化促进会加强合作,不断推出研究成果,推出新的教学课程。
在随后的研讨中,来自市一中、市一高、市实验小学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感恩在中小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并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的做法和收到的良好成效。他们纷纷表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不仅把孩子培养“成才”,更要培养“成人”。
经历过生死,更懂得感恩。“我执行任务时被炸断了左腿,如果不是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救我,我早就没命了,这种恩情我一辈子也不能忘!”69岁的“排雷英雄”白洪普再一次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依然湿润了眼眶。他动情地说,自己要把战场上亲眼看见的英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和担当。退役军人、濮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职工王树林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牺牲战友的亲属,并每年为20个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濮阳县籍烈士家庭献爱心。“能把这件事长期坚持下来,追根溯源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会继续走在感恩的路上,做感恩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推动者。”王树林说。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年年默默的坚持,感染了在场所有人,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然而在当下,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并愈发明显。市家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彪结合前不久在我市一所高中所做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这一点。研讨中,大家认为,挖掘和弘扬感恩文化恰逢其时、十分必要,并就如何更好地弘扬感恩文化纷纷发表个人见解。
清丰孝道协会会长张建华认为,孝道文化与感恩文化一脉相承,感恩要先从感恩父母做起,才会拓展到感恩他人、感恩党和国家。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魏胜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注重“三个结合”“七个融合”。他说:“‘七个融合’涉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各个层面,需要全市上下全员参与,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感恩文化才能走得更远。”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赵庆国表示,将积极搜集发生在濮阳的感恩故事,然后编纂成书,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感恩之风氛围,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力,共同推动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件件事情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一条条思路在研讨中得到解锁。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董玉清在总结时表示,市社科联将把此次研讨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通过有关渠道将大家的建议反映上去。同时,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关于感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纳入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的重要内容,依托感恩文化大讲堂这个平台,发挥市感恩文化促进会的资源优势,让感恩文化在龙都大地生根发芽。
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从民间组织到携手官方部门,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并加入了弘扬感恩文化的队伍。致力于感恩文化十余年的83岁老人、市感恩文化促进会会长李爱民,望着研讨会现场条幅上“学习语金句 悟领袖思想 聚奋斗能量 建幸福濮阳”这20个大字百感交集,他说,越来越多的人行走在感恩的路上,他脑中那幅幸福濮阳的和谐图景也愈加清晰明朗!
本报记者 樊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