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的卷皮、泛黄的纸张,是大多数人对档案的一贯印象。
如今,走进市档案馆,你会惊奇地发现,纸质档案已被“打捆包装”,装进计算机的“智慧大脑”,全部实现了数字化。
“您好!麻烦查一下我的下岗招工表!”1月8日,市民张女士到市档案馆档案利用服务大厅办理业务。只见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白桦在电脑上搜索关键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迅速帮助张女士找到相关档案,前后用时不到5分钟。
“档案实现数字化后,不仅减少了市民等待时间,而且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只需指尖操作就能轻松搞定,再也不用翻找纸质材料了。”白桦如是说。
市档案馆现有馆库于2000年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617平方米。建馆40年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已由单一的文书档案发展为集文书、科技、专门、声像等档案于一体,并配有丰富图书报刊等资料的馆藏体系,保存民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档案45万卷(件、册),专业档案种类42种,音视频档案8T。
近年来,市档案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批示指示精神,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作为一号工程,以决战决胜的信心、背水一战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斗志,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高标准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目标任务。
2023年11月,省档案局组织专家对市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系统进行测试,测试得分96.25分,批准市档案馆为“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认为系统建设规范、技术选择合理、整体水平先进,已达到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同等水平,有力推动了档案事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 破解资金瓶颈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有利于数字档案永久存储与安全保管,又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拓展。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