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今年以来,南乐县高度重视春耕备耕工作,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院县共建”、农资供应等重点环节,提前部署、多措并举,确保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守护好群众“米袋子”“菜篮子”,为全年粮食生产筑牢基础。
改善农田,实现春耕“增产梦”。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从“零碎”到“平川”、从“稳产”到“丰产”的新成效,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助力春耕备耕。
健全组织,宣传动员,保障粮食安全。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点项目建设管理。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助力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保障了粮食安全。
完善设施,数字赋能,补齐“三农”短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促进全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立足农业基础条件与基础设施配套等环节,将农业生产最薄弱、最需要的环节,也是农民自身无法、无力解决的环节全部纳入建设范围。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一个屏幕(智能终端)管理万亩良田”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补齐“三农”领域农田基础设施短板。
分类推进,整合土地,助力增产增收。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科学施策,严格建设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加强后续管护,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根据春耕春管时间安排,各乡镇及时变更工作重点,由全面签订流转合同转变为分散地块合并规整,加快推动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配合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一喷三防”社会化服务项目,集中开展防病虫害作业,减少人力成本。
“院县共建”,培育春耕“丰收梦”。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聚焦优质小麦产业,通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助推南乐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制订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部门与省农科院围绕优质小麦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需求和产业问题,以资源高效利用、丰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育种、植保、土肥、加工等多学科协同和技术集成,打造高质量的优质小麦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主导品种突出、生产管理规模标准化程度提升、优质小麦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的目标。
强化技术培训,培养科技种田“新农人”。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网络讲堂、报纸刊登等多种方式,普及推广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优质小麦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同时将技术要点拍成小视频,通过抖音、百度、西瓜视频等多媒体渠道进行宣传。自年初至目前,南乐县共对接新型经营主体及企业17家,召开培训会17次,技术指导110余次,派出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培训人员25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带头人。
抢抓农资供应,保障春耕“粮草足”。针对当前田管需求,及时做好春耕生产物资调运,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和农资盘点储备工作,为春耕生产备足“粮草”,确保春耕春管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全县260家农资销售门店已全部开业,农资储备充足,供货和销售渠道畅通,农资市场供应井然有序,价格相对平稳,基本满足全县春耕农业生产需求。加强种子行业监管,及时掌握种子市场的供求情况,强化技术指导,确保种子市场供求平稳,让农民买到放心的种子、化肥和农药,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小麦病虫害防控行动。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张贴挂图、悬挂标语、印发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重点对农户进行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切实把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全力做到应防尽防、应治尽治。
(李战强 孙晓彤 王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