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我市多年水资源总量为4.57亿立方米,在全省排第16名。人均水资源量为126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3、全国的1/16,属于极度缺水城市。近年来,我市始终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意识显著增强。
市水利局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用水总量为9.3695亿立方米;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2022年相比分别下降6%、4.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83提高到0.587。
农业连年丰收、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用水量不增反降,“一增一减”间,见证了我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高效节水灌溉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初春的龙都大地,乍暖还寒,但紧张而繁忙的春灌场面却随处可见:在濮阳县胡状镇的一块高标准农田里,一台大型自走式喷灌机高速运转,高低错落的喷头喷射出伞状水花;在清丰县固城镇张庄村,绿油油的麦田里,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清晰可见,浅埋滴灌技术能将水精准送达麦苗根部;靠近引黄灌区的麦田,则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采用河水灌溉……
当前正是我市冬小麦生长关键期,用水需求增大。市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依据田间用水需求,统筹分析今年春灌用水形势和灌区墒情,科学制订用水计划,合理分配用水指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自今年3月12日启动春灌以来,截至目前,全市9处灌区引水量49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2.2万亩。
我市是农业大市,保障粮食生产,水利是命脉,灌区是关键。“节水灌溉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抓手。我们在大中型灌区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配水、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努力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推进技术改造
拧紧工业领域“节水阀”
中原大化一直是我市的用水大户。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做到一水多用、循环使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8.37%,荣获2021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2022年度氮肥行业水效领跑者企业等称号,并被评为省级节水型企业。
“我们将节水与节能降碳统筹规划,持续强化水资源管理,把节水项目列入企业年度降本增效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先后实施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脱盐水DCS系统升级改造、反渗透浓水回用节水技术改造等多项重大节水工程,不断优化操作流程,降低设备检修频率,减少废水排放,既保证了用水目标,又提升了节水效果。”中原大化相关负责人表示,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看起来不起眼,但累积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所以企业节水就是要一点一滴地“抠”出来。
我市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在线取水监测计量实现全覆盖,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4.6%,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如今,生产型节水在濮阳已成为更多企业的共识,绿色生产与低耗制造已成为企业追求生态效益的理念。我市将不断深挖节水潜力,以主要用水行业为重点,以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以典型示范为引领,推进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加强节水宣传
营造浓厚节水氛围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我市紧扣“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这一主题,采用“县区+部门”“线上+线下”多形式参与、多样化联动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
3月22日上午,市水利局联合部分单位和企业在市龙城广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通过摆放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展示我市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等工作成效,普及水利相关法律法规及节水知识。(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姚慧凤 吕标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