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51个,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4个,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14家,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长47.5%、居全省第一位,今年1至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来之不易的成绩,是濮阳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濮阳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制造业倍增行动,纵深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涌现出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模范企业。
近日,记者分别走进中原大化、德力西电气、天能集团和濮耐集团,探寻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感受企业“数智”发展魅力,触摸濮阳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强劲脉搏。
中原大化:数字化提升人均工效
走进中原大化智慧控制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大屏,各个车间、各个环节相关数据清晰可见。三排控制电脑一字排开,工作人员紧盯装置各项参数变化,快速有序地处理着每一项数据,并根据适时情况下达工作指令,满屏“智慧”让人眼前一亮。
“你看,这是我们的无人机正在开展智能巡检,运用无人机的高清视频回传系统,我们通过中控室数字大屏就能及时掌握装置安全生产情况。”智慧控制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原大化的5G+AI分析智能巡检为巡检装上了千里眼,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
5G+AI分析智能巡检,只是中原大化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原大化坚持以数字化转型带动绿色化发展之路,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工业控制系统方面,中原大化不断进行更新迭代,提高了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信息化系统方面,企业分步实施了OA、MES、ERP、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建成了集成度较高的安全生产管控平台,成为中原大化的“智慧控制大脑”。近期,中原大化又开启了5G+智能场景应用建设,先后建设了5G无人机+AI分析智能巡检平台、5G+人员定位系统、5G+智能安全帽可视化系统。
数字化、智能化,也让企业尝到了科技甜头。中原大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开展数字化转型以来,企业随机事件逐年减少,降幅达60%,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近3亿元;人均工效提升8.9%;修理费年均下降5%,企业先后荣获河南省智能工厂、河南省智能车间等称号。
德力西电气:智能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排排智能注塑机、智能喷码机等自动化设备在繁忙运转,一件件成品插座通过传送带传送出来。隔着一座玻璃墙的外面,几名女工则熟练地把插座整理后打包装箱。记者在德力西电气(濮阳)有限公司看到,除了打包装箱,整个生产过程丝毫不用人工。
德力西电气(濮阳)有限公司自2020年至今,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绿色工厂、河南省智能车间、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省智能工厂和河南省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等称号。2023年,该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首家零碳工厂,同时也是国内家居电气行业第一家零碳工厂。获得这么多荣誉,同样得益于公司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德力西电气持续投入转型改造,自动化改造持续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在整个厂区铺设5G工业互联网系统,并引入NC-ERP管理、E-MES智能制造执行、QMS质量管理、OA智能办公、VMS供应商管理、MOT模具物联管理、生产实时管理、SIM智能综合监控、能源管理等系统,打通信息孤岛,在设备管理、生产计划、成本管控、质量管控、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所有信息化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在SIM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平台进行集成,实现系统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原料检验、在线检测、设备故障监测、采购和成本、仓储物流、能源管理、厂区安全等生产和经营的可视化管理,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达到大数据分析、智能优化的目标。
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德力西电气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33%,产品升级周期降低16.67%,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18%。同时,数字化和智能化还解放了人工,使更多人员能够从事生产设备升级、生产效率提升的研究开发工作,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天能集团:数字变革促进品牌提升
坐在观光车内参观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禁不住为其现代化的数字生产线所惊叹。“这个AGV、RGV自动物流,代替了人工叉车,实现了物料半成品、成品自动物流,WMS系统导入,又实现了产品可视化管理。这个充电云机房,集中控制充放电工艺,充放电数据通过中位机传输、服务器储存,实现数据联通应用,实现产量数据、质量数据和设备数据实时可视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袁冰洁 岳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