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跨学科学习,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多元互动,特别关注过程性评价,而评价是衡量跨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一主多翼式”小学跨学科学习中,以语文为主,融合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建立知识、能力间的联系和整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需要各科协同,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以下简称“语用”)。
多科协同评价 以“语用”为根基
语文跨学科评价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着重于提高学生将各学科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跨学科评价过程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以确保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的评价。
设计量规评价 为“语用”构建支架
在跨学科学习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行动,在发布跨学科学习任务之前,教师需要制订量规。制订评价量表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和发展需求,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教师除了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直接观察之外,还需要研制多种用于收集评价证据的量表,如学习成果评价表、个人学习反思表等。运用这些评价量表,可以使评价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关注学生个体,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课堂跟踪评价 让“语用”灵动在课堂
在跨学科学习的课堂中,教师通过适宜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促进多学科知识课堂的生成;学生通过接收教学评价可以及时改正错误,提高跨学科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除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应重视课堂评价的巨大作用。
例如,在设计小学四年级跨学科学习案例《我们心中的月亮》时,融合学习文章《走月亮》。学生需通过了解秋天夜晚的景色,想象“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的场景。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景色,结合实际生活谈感受,分享繁星画面,并思考为何现在难见繁星。还可结合科学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及工业生产的危害。
多样媒介评价 使“语用”生活化
目前,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方式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教师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和工具也日新月异,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留言评论,使语言文字的运用更生活化,同时教师、家长、同伴、网友的转发、点赞也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例如,小学五年级跨学科学习设计案例《我最爱的一本名著》中,学生将喜欢的名著排成教育戏剧,通过校内展评、家长网络投票的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评,学生可以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对其过程、成果都有了更加正确、清晰的认知。通过评价与梳理,学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与优化,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小学跨学科学习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框架包括多科协同、制定评价量表、清晰课堂评价标准以及多种媒介相互作用。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现有评价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