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夏意浓。5月22日,走进台前县孙口镇孙码头村,迎面扑来一阵温柔和煦的微风,鲜花绿树交相辉映,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和树叶的清香,一幅“环境洁美、生态优美、乡风和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悄然展开。
“我们村是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濮阳市绿化示范村、濮阳市文明村镇。前年,还入选了河南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是濮阳市2022年唯一一个试点村。”孙码头村党支部书记孙留虎自豪地说,“我们还连续两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五星’党支部。”
孙码头村位于台前县孙口镇政府驻地正南,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中心渡口所在地。近年来,孙码头村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接连启动河南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黄河生态湿地修复项目等多项工程,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村庄容颜靓起来
“以前,大街上,胡同里,电线、网线、电话线,各种各样的线缠绕在一起实在太乱了,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孙留虎说。一直以来,村里线杆林立,到处都是乱拉乱扯的各种电线、电话线、网线,犹如一张张“蜘蛛网”,在村庄街道上空相互交织缠绕,既不安全,也不美观,遇到刮风下雨电线经常短路停电,行人路过也非常危险。
孙码头村通过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四线”入地、雨污管网分流、铺设柏油路面、开展立面提升等工程,各胡同全部硬化,粉刷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颜色。利用村头、空闲宅基地和道路两旁栽植桃树、红叶石楠、葡萄树等树木,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的画面。
通过对村庄全面改造提升,昔日的“蜘蛛网”不见了,大街小巷没有了污水积水,出行都是柏油路,入眼即是四季绿,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齐升,孙码头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风民风好起来
“我们从心里是排斥大操大办的,费时费钱,很多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孙码头村委会委员孙远博深有感触地说,谁家“过事”都是比着来,排场小了觉得没面子,浪费不说还造成经济负担。
“现在我们村的老人去世一律进行火化,用骨灰盒代替棺材下葬,且宴席不超过15桌,烟不超过20元,酒不超过30元。通过新办法的实施,即为百姓节省了开支,又节约了土地。”孙留虎说。
孙码头村还在村内组织开展了“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廉洁家庭”评选等典型榜样选树活动;通过打造清廉文化广场,建立清风亭,开设清廉宣传窗,张贴清廉格言警句和公益广告,达到寓情于景、寓教于景的教育效果,使村民在休闲和游览的同时,接受清廉教育的熏陶,营造浓厚清廉文化氛围。
“硬”约束“刚性十足”,“软”引导“春风化人”,孙码头村久久为功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愈加深入人心。
群众腰包鼓起来
路宽了,地净了,景美了,风气好了,发展的机会就来了。
该村东头的爱研科技公司,看到周围的环境越变越好,又引进了高新技术,主要生产冷干机、净化器等产品,产品远销欧洲,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高新制造企业。
“上班就在家门口,每月能挣三四千块钱,家里有事也不耽误。”在爱研科技打工的脱贫户孙天杰自豪地说,周边村有不少群众来这里上班。
同时,孙码头村还聚焦宜居宜游、生态休闲发展定位,依托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纪念馆、将军亭、指挥部旧址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势起势,以将军渡红色文旅为核心,以将军文化大道为轴线,正在打造渡河精神传承、军民鱼水乡情、黄河滩地生态、花果飘香休闲“四大功能区”,建设集旅游观光、餐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全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为群众再添一份收入。
“下一步,我们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指导,围绕红色村这一定位,用好将军渡这一名片,通过制定红色支部过硬、金色发展产业、绿色改善生态、蓝色平安法治、橙色文明幸福的‘多彩码头’五年规划,逐步实现党建引领凸显、产业兴旺发达、生态美丽宜居、村庄和谐安定、人民幸福美满的美好目标。”孙留虎自信地说。
本报记者 李世秀 通讯员 刘家广 王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