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院士“把麦”记

风吹麦浪,丰收在望。

5月24日上午,经开区新习镇刘堤口村高标准农田中,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穿梭于滚滚麦浪中,时而驻足低头观察小麦长势,时而和种粮大户倾心交谈,时而用手抚摸沉甸甸的麦穗,神情中充满对土地和小麦的深情。

这位客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小麦联合育种首席科学家许为钢。当天,濮阳市农林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在刘堤口村举办河南省2024年优质小麦郑麦1860种粮加一体化产业技术示范濮阳现场观摩会,许为钢受邀参加。

郑麦1860,是许为钢团队选育的半冬性中强筋小麦品种,具有高产性能突出、优质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等“一突出三高效”的特点。2019年育种成功以来,郑麦1860在黄淮南部麦区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021年,郑麦1860被中国农学会评定为“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

“种子是粮食增产稳产的基础,有好的种子才会有好的粮食质量和产量。”面对近200名小麦种植户、种子经销商,许为钢开门见山,点出种子的重要性。尽管当天嗓子疼痛,许为钢还是用低沉的嗓音,向人们详细介绍了郑麦1860的优点,然后说:“把高产稳产的优质种子,和粮食生产加工高效结合起来,我们的小麦种产加产业链,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刘堤口村万亩高标准农田里,麦穗飘香,3000亩郑麦1860显得尤为茁壮。许为钢和种植户郭计广一起,走进麦田现场“把麦”。郭计广是种植郑麦1860的大户,今年所种5000余亩小麦中,有3000亩是郑麦1860。

“小麦长势不错,预计每亩能收多少公斤?”许为钢边观察边询问。

“今年比去年好,保底能收700公斤,有些地块儿可冲800公斤。”郭计广信心满满地回答。“郑麦1860不仅产量高、收购价格高,而且还抗倒伏。前段时间刮大风,夜里我还担心麦子大面积倒伏,第二天起来一看,基本完好,非常感谢许院士为俺农民培育了这么好的小麦品种。”郭计广的一番讲述,让许为钢露出自豪的笑容。接着,他又向郭计广叮嘱了一些后期管理的事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种子连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我愿和大家一起,用种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用优良种子助力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饭碗里盛上更多‘中国粮’。”许为钢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掌声。来自濮阳县郎中乡的种子经销商常文岭说:“没想到许院士这么亲切接地气,我今后也要努力把更多优质品种推广出去,惠及更多农民,为国家粮食增产稳产作贡献。”

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程星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所种植的300余万亩小麦中,有近百个品种。既有郑麦1860这样的外地品种,又有濮麦116、濮麦117这样的本地品种。众多优质品种,托起我市夏粮增产稳产基本盘。

本报记者 宋仁志 袁冰洁 通讯员 亓晓光

2024-05-27 1 1 濮阳日报 c140989.html 1 院士“把麦”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