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工人到市技术能手,从普通职工到省劳动模范,荣耀的光环没有让他停下奋斗的脚步,他依然选择奋战在生产一线,用满是油污的双手书写着属于他的奋斗华章。
他,就是濮阳市东昊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机加工车间班长陈刚振。
“决不允许不合格产品从自己手里出去”
今年38岁的陈刚振,高中毕业后就成了一名车床学徒工,那时的他不懂操作规范、机器构造。但“小菜鸟”也有大志气,实力不够就用勤奋来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车工、电工、机修工、钳工等多个工种门类的操作技能,遇到问题就刨根问底向老师傅请教,并反复实践操作。凭借着这股钻劲,他很快就成了车间技术骨干。
工作中的陈刚振,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近乎苛刻。在制造井下工具的一个配件时,一天的总产量达到1000余件,而他一直坚持每10件必抽检、首件必须“自己检”的制度。有同事劝他工作别这么拼,他却说:“我不是完美的,但我加工的产品一定要完美。”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正在装配的一个零件端面上有一个凸台没有加工,便立刻上前查看,并将所有装配好和未装配好的该部件全部检查一遍才放心。事后,他多次在班组会上为职工讲解质量的重要性,并对工友们说:“在质量上,只要有一件不合格品,那合格率就是‘零’,如果让这样的产品流放到市场上,不仅是对公司的损害,更是对用户的不负责,我坚决不允许这样的产品从我们班里出去。”
正是这种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他带领的班组因人为加工次品率几乎为零,每月的良品控制率在99.98%以上。多年来,经他加工的产品没有受到过质量投诉,不仅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还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
“没有加工不了的工件,只有不会操作的人”
面对公司的一些急难订单,很多人抱怨设备不行,无法完成,陈刚振却不以为然。他一直认为:没有加工不了的工件,只有不会操作的人。
2021年8月,公司与延长油田签订的合同中,有一个工具加工尺寸公差要求在±0.01mm,对于这么严格的精度要求,公司现有设备的性能达不到加工需要,加工难度相当大,就是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也感到头疼。
陈刚振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承担起这一任务。针对这一工件,陈刚振仔细研究,在脑子里形成了3种方案并逐一进行演练模拟,充分比较3种方案的优劣及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最终择优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加工。装夹、找正、进刀、车削……陈刚振一丝不苟,最终一次性加工完成,经检验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节约了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为该项目的盈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公司研制开发的新产品中涉及美制Acme-Stub螺纹加工,国内的加工资源很稀缺,他带领攻关小组迎难而上,查资料、试样件、调程序,近半个月的攻关,最后完美突破这一生产技术瓶颈,为公司节约研发费用100余万元,仅此一项为公司每年增创产值1000余万元。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河南省劳动模范,背后是陈刚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脚踏实地、不断钻研,用匠心诠释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本报记者 岳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