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23年,全市科技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在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中的新使命、新定位,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事业和科学普及工作取得全面发展。河南省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顺利获批,实现我市省实验室零的突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9.4%,超省定目标19个百分点,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科技成果登记入库7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8亿元,同比增长21%;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7项;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7场,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5人,中原学者工作站获批;新建各类省级科普基地11家,市科技局首次入选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呈现出创新沃土深耕厚植、转型动能持续壮大的新局面。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优科创驱动主引擎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高位推动,健全机制,召开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持续常态化整合全市各类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人才、金融、土地、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形成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生态。
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完备
强力推进省实验室筹建,目前省政府已正式批复同意濮阳建设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填补了我市没有省实验室的空白。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较去年增长43.3%;新认定市实验室2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重点实验室6家,市中试基地2家,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建设科研设施和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注册用户94家,共享仪器149台。做好平台奖补工作,对2家新认定的省级中试基地给予600万元奖补,对10家新认定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590万元奖补。对259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开展绩效评价,充分发挥平台创新引领效能。
创新主体活力更加强劲
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四有”覆盖率达79.4%,较去年增长27.4个百分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持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入选省“瞪羚”企业1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3家,新认定高企65家,争取省科技贷1.49亿元,全市160家高企享受税费减免23.5亿元,254家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7.35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研发资金难题。4家企业入围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其中锐驰高科获国家优秀奖。
技术攻关更加精准
争取省联合基金、省重点研发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类省级科技项目46项,获得经费支持4315万元,立项数量和经费总额均创历史新高。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省技术发明奖1项。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1项,验收通过市级重大科技专项15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16亿元,实现企业新增产值5.37亿元。
创新人才引育更加高效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5人,中原学者工作站获批,落实市人才发展专项科技类人才奖补资金139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濮阳分中心;濮阳经开区入选首批“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市296人考试合格取得科技部统一颁发的《初级技术经纪人结业证书》;登记20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8亿元。组织我市企业外出考察学习、开展产学研洽谈活动27场。盛源集团与郑州大学“钙钛矿光伏用生物基聚合物光学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成功签约。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熔体强度聚乳酸制备技术”项目在中科院科技成果发布现场签约。
营造创新发展浓厚氛围,迈上科普工作新台阶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完善科普载体平台体系
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科普基地(载体)覆盖范围。通过加大开放力度,不断扩大科普基地辐射范围和提升服务能力。新建省科普基地1家、省科普教育基地6家、省“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2家、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2家。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教育基地(载体)60家,年内接待群众参观超过60万人次,为全域科普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载体支撑。
打造龙都科普品牌,提高科普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自2004年以来,持续打造涵盖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科技下乡(进社区)“五位一体”宣传矩阵。20载行而不辍,制作《走进科技》电视专题节目240余期,播出“科技之声”广播节目7300余期,出版《濮阳日报·科技之光》专版960余期,门户发布科技动态、前沿信息1.3万余条,开展科普下乡(进社区)宣传培训活动700余次,受众近130万人次,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6%,为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瞄准科普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各类科普示范活动
面向青少年、产业工人、农民等重点人群,开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有奖知识竞赛、省科普讲解大赛濮阳选拔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观测站+气象台+科技馆”一站式科普体验等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促进全民参与共享科普成果,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协同联动,以“大科普”赋能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
市科协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受益群众1.5万余人;举办2023年濮阳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次。团市委发挥“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作用,组织开展“科技之光”寻访红领巾科普实践活动;举办青年科创“成长营”6场。市工信局组织开展线上培训会和专题培训会。市教育局开设科技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省十大科普人物穆伟、清华大学王伯雄教授等授课,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市卫健委开展公共卫生讲座,深入社区围绕慢性病防治与管理、结核病防治、癌症的康复与保健等开展宣传。市气象局与油田十三中、皇甫中学、市第一实验小学、市子路小学等10余所学校联合开展“观测站+气象台+科技馆”暑期科普体验活动,零距离了解气象知识,实地探寻气象奥秘。市文广旅体局开展“电影益民”“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在社区、农村放映数字电影300余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第二届科学普及暨创新成果展览宣传活动。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林科学院、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等常态化组织专家服务队下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其他成员单位也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
立足新起点,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建设新局面
2024年是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攻坚年,要锚定“建设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的目标任务,实施“创新动能聚合年、技术成果集成年、产业服务提质年”科技创新“三个年”行动,紧紧围绕制造业倍增目标,统筹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加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载体搭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载体为基础、平台为支撑、机制为保障的科普协同发展体系。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大动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全力推进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建设。推动省实验室入轨运行,抢抓宝贵机遇,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把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打造成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端创新平台。
持续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政策宣讲,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深入挖掘平台潜力,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优化绩效考评机制,变“入门奖”为“成绩奖”,提升平台创新支撑能力。强化与国家级、省级平台对接,力争建设分中心或基地。提质量,转变服务理念,强化跟踪问效,提升创新产出能力。
优化布局市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链,新命名建设一批市中试基地,加快形成覆盖各县区、各产业链的中试基地网络体系。抢抓省厅优化布局省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机遇,支持争创省中试基地。强化考核评价,实现动态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制订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标准,以研发投入占比或增速为基准对重点企业开展奖补,引导企业持续稳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高标准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靠前的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手把手”精准培训服务,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应享尽享。
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孵化。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坚持多方联合、整体推进,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加强孵化服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持续提升企业孵化能力。组织辅导企业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六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力争更多企业在国家赛入围获奖。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组织参与银企对接活动,坚持“投贷联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产业基金、金融资源的示范引领和杠杆撬动作用,大力发展政府性科创金融,帮助有融资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科技贷业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凝练一流科技专项
强化有组织科研。探索建立创新资源统一集中管理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力量统筹调配和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等,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突出重大项目引领。聚焦我市六大产业集群和19个产业链,争取更多省级项目支持,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择优启动实施市级重大创新项目,力争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
推进联合基金项目实施。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推进省化工新材料及氢能产业研发基金项目实施。
会聚一流创新人才
突出高端紧缺人才引进。落实“1+14”人才引进一揽子政策,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聚才主体作用,加强靶向引才、柔性引才、市场化引才。坚持“技术+产业+人才”同步谋划,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依托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大高端紧缺人才和实用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依托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重点研发等各类项目,精准引进人才到目标产业领域。建立优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强化本土创新人才培育。组织开展中原学者论坛、领军人才培训等活动,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和中原学者工作站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作用,支持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探索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团队的长周期滚动支持机制,提高重大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品牌。围绕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及产业化的力度,通过举办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企业需求对接会等活动,全力打造“濮科汇”产学研合作品牌,擦亮产学研对接、人才引用的名片。
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积极争取科技部、省科技厅支持,主动融入国家、省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在濮设立分中心。着力发挥市场作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不断激发新时期技术市场发展活力,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供给和支撑引领作用,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
打造一流科普品牌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国家《科学技术普及法》、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在科普工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增强科普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推动形成“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工作体系。
强化队伍建设。加大科普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造科普优秀工作者、专职科普人员、优秀科普讲解员、科普志愿者、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普人才队伍。同时,加强科普工作者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
强化宣传推广。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办好《走进科技》电视专题节目、“科技之声”广播节目、《濮阳日报·科技之光》专版。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平台,为公众提供精准化的科普知识,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建强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科技下乡(进社区)“五位一体”宣传矩阵,扩大科普传播和覆盖范围,擦亮龙都科普品牌。赵衍龙 单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