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爱心妈妈:点亮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灯”

本报记者 管淑颖

世界上如果有比“温柔”更温柔的词,那这个词一定是“妈妈”;

世界上如果有比心理医生更治愈的人,那这个人一定是“妈妈”;

当孩子伤心了、委屈了,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妈妈”。然而,有这么一群孩子,“妈妈”对他们来说,是电话那头的人,是只有过年时才会出现在村头的那个人,或者是那个永远回不来的人。这群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留守和困境儿童。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市妇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统筹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发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组成“爱心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这些“爱心妈妈”在乡野村落、城市公园、街头巷尾,面对留守和困境儿童,无私地张开双臂,拥他们入怀,让曾经单向的等待,有了更多的热切回应和期待,让留守和困境儿童沐浴在阳光下。

今年,我市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近日,记者经过实地探访,了解到这群“爱心妈妈”和特殊孩子的温情故事。

因为有爱,所以执着

5月28日的午后,记者见到陈坤凤时,她正忙着处理工作。一头利落的挂耳短发,使她整个人显得更加干练。

陈坤凤是濮阳市六一爱心助学中心妇联主席、濮阳县六一工作站负责人,也是一名“爱心妈妈”。17年来,在家人和志愿者的支持下,陈坤凤和她的团队先后帮扶了150余名留守和困境儿童。

说起为什么会加入“爱心妈妈”队伍,陈坤凤表示,是因为机缘巧合。

2008年,陈坤凤跟随别人参加了一个看望贫困儿童的活动。到现场后,眼前的一切,让她的视觉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家里常见的猕猴桃,这些孩子都不认识。”陈坤凤回忆当时的场景,仍然难掩震撼,“原来在现实生活中,真有这么穷的家庭。”

看到这些孩子,身为母亲的陈坤凤很是心疼。她暗暗发誓,要发动更多的人,为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这些孩子少吃点儿苦。

陈坤凤这一发誓就坚持了17年。17年中,陈坤凤帮助父亲是高位截瘫、母亲离家出走的濮阳县郎中乡曹辛庄村困境儿童曹静涵重拾生活信心,小静涵亲切地称呼陈坤凤为“坤凤妈妈”;帮助濮阳县文留镇赵庄村的小本豪、照丹姐弟俩解决了后顾之忧,最终照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长江大学,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的第一个电话,便拨给了陈坤凤;帮助父母都是残疾人、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濮阳县郎中乡的小志远找到人生的发展方向,最终小志远成为一名月入过万的职业杂技演员,2024年春节,远在深圳的小志远特地给陈坤凤发了200元的红包表示感谢……

陈坤凤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一位平凡的母亲,用最朴实的爱换回了孩子们那一声声“坤凤妈妈”,这无疑是孩子们对她的无私付出最真挚的情感回应。这也激励着陈坤凤继续奉献爱心、帮助他人。“这是我热爱的事业。因为有爱,所以坚持;因为有爱,所以执着。我会继续当好‘爱心妈妈’,为更多的孩子送去温暖,助力他们健康成长。”陈坤凤表示。

孩子成长路上 放心有我

5月24日下午5时,在南乐县梁村乡后寨村小学的“童伴之家”,十几名孩子正安静地写着作业,“童伴之家”负责人“爱心妈妈”关小红在一旁为孩子耐心地讲着题。

“我们‘童伴之家’就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周末及寒暑假,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作业辅导服务。”关小红说。

说起为什么这么做,关小红说,“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学习几乎没人管。我希望这些可怜的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他们唯一能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

除去作业辅导,每周一到周五,关小红还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受助孩子的生活和心理情况。

“大娘,恁家小华在学校没?”“在学校了,这一段小华学习很踏实。”在村街口,关小红见到自己的帮扶对象小华的二奶奶,便随口问起孩子的情况。

小华是关小红的重点帮扶对象。5年前,小华11岁时,母亲因忍受不了父亲长年酗酒离家出走。小华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得知情况后,关小红便借着送文具、送零食等理由多次上门,和孩子聊天。久而久之,小华封闭的心门终于向关小红敞开。

在关小红的帮助下,小华不仅重返校园,每天放学也会主动到村里的“童伴之家”学习。“感谢小红姨的帮助,让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一定好好学习!”小华说。

关小红和她的“童伴之家”是南乐县梁村乡妇联创新工作方法、对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的帮扶活动之一。近年来,南乐县梁村乡结合自身实际,以“爱心救治,辅助教学”为宗旨,对全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走访调查摸底,并按照他们的家庭分布情况,创建了6个“童伴之家”,共吸纳留守和困境儿童151名,为留守和困境儿童的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时刻准备着接过爱心接力棒

“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要向帮助过我的所有好心人深深地鞠一躬!”日前,在市妇联组织召开的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推进会上,曾经的受助女孩刘天虹说,“我已经递交了志愿者申请,希望把你们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5月31日,记者见到刘天虹时,她正在学校图书馆学习,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身上,是那么的恬静而美好,让人不禁感叹她的成长经历。

刘天虹来自一个贫困家庭,5岁时她便失去了双亲。她从小由体弱多病的叔叔婶婶带大,一家7口人的生活过得异常拮据。虽然叔叔婶婶读书不多,但他们一直鼓励刘天虹坚持读书。可是每到交学费时,看到叔叔满面愁容,刘天虹心里五味杂陈,“平时生活的苦我能忍受,但是一到交学费我就很纠结:一方面自己想读书,另一方面又不想看着叔叔这么为难。”

刘天虹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后,便把她的情况反映给了相关部门。没过多久,志愿者就对刘天虹实施了帮扶救助。“志愿者叔叔阿姨突然登门,让我很吃惊。当他们告诉我要安心学习,一切有他们的时候,我很受触动。”刘天虹说,“他们简直就是‘天降神兵’,我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

现如今,刘天虹即将大学毕业,正专心备战专升本考试,“我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专升本成功,这样才有能力帮助其他的孩子,把大家对我的爱传递下去。”刘天虹说。

2024-06-04 本报记者 管淑颖 1 1 濮阳日报 c141447.html 1 爱心妈妈:点亮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灯” /enpproperty-->